追求精神之大
中國人的“大”情結(jié)似乎古已有之。阿房宮北構(gòu)而西折,一宮之間氣候不同,這怕是古時大的典范。如今更不用說廣州塔、上海中心直沖云霄,城市規(guī)模越來越大,樓也越造越高。但就是在這大城市之中,高樓大廈之間,人的心卻越來越小。
中國人的“大”情結(jié)不能只局限在對于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更應當追求精神之大,心胸之大。
大有什么不好?長城大得令人嘆為觀止,綿延不絕,才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言壯語;故宮大得氣勢恢宏,處處透著皇家威嚴,才令人肅然起敬;莫高石窟大,眾多洞窟無一不透著千年文化的絢爛。中國文化大氣磅礴,久經(jīng)歷史的洗禮而不褪色。
古有竹林七賢不畏強暴,堅守節(jié)操,這是精神之大。司馬遷受宮刑,卻寫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家經(jīng)典,這是精神之大;文天祥視死如歸,“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邁,這是精神之大。
可見中國人的“大”情結(jié)自古以來便不止于外在形式之大,對內(nèi)心世界的精神追求也有“好大”情結(jié)。
在城市化規(guī)模空前巨大的宋朝也是宋詞鼎盛時期,有豪放詞人的憂國憂民、家國天下的大胸懷,如蘇子瞻,如辛棄疾這是文化之大,精神之大。
反觀當下,城市規(guī)模變大卻沒有帶來文化之大。學術(shù)抄襲之風屢見不鮮,學歷造假等令人不齒的事件頻發(fā),更有令人震驚的肖傳國買兇打人事件。似乎人心變小了,都向“名利”看了。再難見如國學大師季羨林那樣沉醉于國學研究,也難見像錢學森那樣放棄優(yōu)厚待遇,學成歸國報效祖國的巨人了。更逞論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哪還有當年“踏破賀蘭山缺”的氣概?
中國人的大不能再只有對于物質(zhì)財富追求之大,對于城市規(guī)模的追求之大,而要更看重精神之大。
當流行歌曲都在哼唱愛情苦痛,故作兒女情長姿態(tài),“神”曲泛濫,會有誰曾想到“丹青卷,書岐黃,錦繡一冊翰墨香”?又有誰還記得“文為圣,儒宗皇,春秋百家自登場”?當懵懂的孩子們學唱著《忐忑》時,還會有誰想起“昔我往,楊柳垂;今我來,雪霏霏;問故人,可記當年高歌唱《采薇》”?
大有什么不好?大氣磅礴,多有氣派!而這“大”不能僅僅是城市之大,更是精神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