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學霸的正確姿勢
學霸和學渣的差距,往往就在勤奮的“姿勢”上。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學霸斯考特·楊。他在2019年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一年之內(nèi),自學完成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4年本科課程,而且還通過了以知識考查全面而著稱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測試。
可能你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見識到了斯考特·楊的傳奇故事,也對他那套神奇的“費曼技巧”有所耳聞。這套技巧的靈感來源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刹灰恢Z貝爾獎的背景嚇到了,因為使用“費曼技巧”其實很簡單:找一張白紙,把你想要理解的某個概念寫上去,然后用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好像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一樣。最關鍵的是,如果碰到解釋不清楚的地方,就回去査詢資料尋找答案,直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把整個概念解釋清楚為止。
“費曼技巧”說白了,就是想辦法通過淺顯的語言,讓別人明白一個你正在學習的陌生概念。
那么,為什么“費曼技巧”會這么神奇?
在斯考特看來,沒有反饋的練習和題海戰(zhàn)術(shù),到頭來都是降低效率的陷阱。其實,這并非斯考特個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是無數(shù)學人已經(jīng)總結(jié)出的科學規(guī)律。
人類的知識技能分為3個套在一起的圓形區(qū)域:最里面的“舒適區(qū)”——我們已經(jīng)熟練掌握到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中間一圈的“學習區(qū)”——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zhàn),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最外層的“恐慌區(qū)”——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東西。只有針對代表著我們欠缺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中的“學習區(qū)”進行學習,學習效果才能提高。
而“費曼技巧”能夠幫助我們的,恰恰是定位欠缺的那部分知識。枝節(jié)繁雜、富有內(nèi)涵的知識,總能被分割成更小的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小知識點中總會有讓學習者無法理解或者誤解的地方。我們向別人解釋的過程,正是對學習內(nèi)容的體系化梳理,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欠缺后再對癥下藥,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好很多了。
不過在斯考特那套快速學習法里,最重要的還是休息。他在突擊學習的過程中,仍然保證每周能有一天的休息時間。畢竟,在眼皮打架的情況下,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