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臺(tái)遺韻
高山流水的成語典故,千古傳頌,知者甚眾,令無數(shù)人唏噓感慨。故事的背后,說出了世間知音難覓、友情彌足珍貴的道理。
相傳,春秋時(shí)期,在晉國(guó)做大夫的琴師俞伯牙回鄉(xiāng)探親途經(jīng)漢水,泊舟上岸,遇見從山間歸來的樵夫鐘子期。愈伯牙坐于石上鼓琴抒懷時(shí),見鐘子期放下柴擔(dān),站在那里凝神靜息,聽得十分投入,伯牙琴技高超精妙,心事賦琴,在琴中奏出自己的志向。伯牙撫琴志在高山,子期脫口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撫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贊嘆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趕忙起身施禮,和子期結(jié)拜為只弟,引為知己。這一晚,恰是中秋月圓。依依惜別時(shí),他倆約定來年中秋再次相見。未承想,到了第二年,鐘子期染疾而亡。伯牙不見故友,心中悲切,摔琴斷弦于子期墓前,以謝知音,終生不再鼓琴。知音一去,琴有誰聽?痛哉!
。⒁黄瑥椙偈,千秋于客尋。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高山?jīng)鏊鲋舻牡涔?成為中華民族的樁千古韻事。
相識(shí)滿天下,知音有幾人。人這一生,知己難求。雖然,誰都渴望獲得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誰都希冀擁有可以生死相依的友情,然而,真正情緣相投,心靈相通的知音少之又少。所以,到頭來只能發(fā)出"茫茫人海,知音是誰"的無奈吁嘆和無處排遣的孤獨(dú)悵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