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夜?瀅溪水?玉翠竹
月光下,澈水溪流,竹林成片,沒有遍地的嬌花來做裝飾。偶有涼風習習,清淡純雅,縷縷絲香。
皎潔的月光,照射靜夜下的一切;淡淡薄云,封住了城市的喧囂,只留下了靜遐的余地。蒼穹,一片漆黑,唯有月亮的淡光披在高高低低的林木身上。望著窗外的美景,在書香里徜徉,久久難寐。幽幽古香幽幽飄,融會了皎月的明,溪水的純,這一直是那些隱士想要的,月光下自由作詩賦歌,好不快樂。想到這兒,就想到了古人,想起那些古人在幾百年前盯著月亮看。倘若沒有月亮,就沒有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沒有蘇軾的“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給我們營造出的那樣一個冰清玉潔的柔美世界。
再深情地凝望那些碧立在幽月下的翠竹,竹竿細而長,綠而翠,竹葉薄而俏,成成片片佇立著,涼風飄致古香來,不覺沉醉在這如海的玉竹中。竹,高雅有情調(diào),擁有君子風度,古往今來倍受文人的喜愛。
蘇軾曾在《于潛僧綠筠軒》寫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奔又髁鳎匀坏幕[音是如此的悅耳。環(huán)繞山的澈溪,與夜、與月、與竹、與香、與風、與人一起融入大自然。它在歡快地流,歡快地唱,歡快地繞過我身邊,唱出了一曲曲千篇一律卻百聽不厭的樂音。它天生溫和,天生文靜,但也活潑,天生的與眾不同。
這時,如果有悠揚的古箏聲傳來,那么由明月、翠竹和澈溪組成的悠然氛圍將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高貴的靈魂也在這樣美好的圣地發(fā)揮到極致。試想:一個理想的地方:一片翠竹,一條瀅溪,一個月亮……假使沒有翠竹,不行;沒有瀅溪,也不行;沒有月亮,則更不行。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的大家族里和諧地孕育、誕生、繁衍和發(fā)展……
一輪彎月、一片翠竹、一條瀅溪、一個靜夜、一縷古香、一陣悠箏造就了一幅清淡雅韻的寫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