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恩難忘
九月,金風送爽。九月的節(jié)日,在我的記憶中,不是中秋,不是重陽,是一個平勞凡動——教師者的節(jié)日節(jié)。
自小,對教師始終抱著一種近乎敬畏的感情,那個帶眼鏡的老師手中的教鞭重重地落在我年幼的頭頂再滑過耳朵的情形,至今仍深深地留在腦海。也怪,我從來沒有對這位老師有過一絲的怨恨,相反,倒還是倍覺溫馨。
而今,那位老教師也許已白發(fā)蒼蒼,抑或也不免寂寞了,可我依舊會在每個九月想起他,象記起遺落在往事深處的一張紙,記憶醇時的一杯酒,不敢忘懷。而再回過來看看現(xiàn)在的孩子們,物質(zhì)是豐富了,主張也多了,家長呵護得寶貝一樣,路上見面喊一聲老師也似乎是他們對你的施舍一般了;老師們呢,被規(guī)定不好罰打?qū)W生了,又要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了,好象顧客是商場的上帝一樣了。結果怎樣呢,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沒有和以前我們對老師那樣的深了。
我在想,這是不是也是市場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呢,不可否定,這是一種進步,教師地位的神秘性被打破后,學生以更多的平等身份走近了教師,師生的交流加強了,合作更好了?墒牵@中間似乎少了一些什么,味道總不能感覺醇醇的了。如今的教師如何贏得學生的尊敬呢,我想淵博的知識是首要的,良好的師德是必要的,浮虛的夸耀是不要的。把人生道理和學識平靜地講述出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揣摩,也許可以替代以前靠教鞭建立起來的敬畏了。于是想起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由崔健飾的的父親——一個小學音樂教師來,一個出身不好的教師,一個教學生唱一些“內(nèi)容不夠嚴肅”的歌曲的老師,他對自己孩子的慈愛和嚴厲,讓孩子們對這個“只要有音樂在,靈魂就不會感到孤獨”的在艱苦環(huán)境里忍辱負重的父親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畏,這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又起到了多么大的影響呢。
還是一部影片《燭光里的微笑》,那個年輕的女班主任,以愛心感召了整個班級但積勞成疾倒下之后,她燭光里永遠的微笑依舊感召了那時候師院里年輕的我們。我也是有過這樣的好老師的,那個在89年的風波里受了影響而分到山區(qū)的老師,以年輕人的激情陶冶了我們的青春,是他教我看到了《紅與黑》、《三國》和《唐詩三百首》,他指導我寫出了第一篇好文章,他說音樂,教繪畫,送給我們郵票,當然不要說,難忘的一定是要已經(jīng)失去的。從小到大,我生命中給我教育和啟迪的老師,當有很多,他們或存于三尺講臺,或是我同窗好友,或僅是一面緣人,抑或是一冊能在深夜細讀的好書了。無論是物質(zhì)還是形式的,在這個九月,我依然會送上這瓣心香,給他們,我曾經(jīng)的和現(xiàn)在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