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家鄉(xiāng)的魚糕
說起我的家鄉(xiāng)――湖北公安,那可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有太多的事物值得說道。我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可作為一個“吃貨”,我唯獨對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魚糕情有獨鐘。
家鄉(xiāng)有一個風(fēng)俗,為了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做魚糕,那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預(yù)示著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做魚糕時,那熱火朝天、歡天喜地的熱鬧勁絲毫不比過年差。
到了蒸魚糕的那一天,天剛破曉,家里管事的就已經(jīng)去菜市場挑選活蹦亂跳的大草魚了,這種魚個大肉多,用它做出來的魚糕味道最香口感最好。當(dāng)然,還得準(zhǔn)備新鮮的雞蛋、肥美的豬肉。等備好材料,就提到我家后面那條小河去清洗。河邊談笑聲不斷,有的說他家的魚糕是要放特殊材料的,有的說他家還請了專門蒸魚糕的師傅,一定比別人蒸的好吃。我們小孩子才不會管這些事,反正只等著魚糕出籠品嘗美味,便在河邊戲水,比較誰家的魚最大最肥。最后,總是因為都說自家的魚是最棒的而爭得面紅耳赤,大人們也不會像平日那樣呵責(zé)阻止,反倒是一邊麻利地洗魚剖魚,一邊笑瞇瞇地看著我們戲耍。直到大人們清洗好魚,一聲吆喝:“做魚糕去了!”我們立馬停止了斗嘴,歡呼雀躍地跟著父母屁顛屁顛地跑回了家。
爺爺奶奶在家早已將蛋清與蛋黃分開,等主料回來,就全家總動員,一起動手做魚糕了。爺爺將魚身上的白肉剔下來,又將豬肥肉切成了丁狀;爸爸雙手拿刀將這些原料剁成肉泥;媽媽不放心似的又將早已洗凈的蒸籠涮了涮;奶奶點燃了爐灶,把鍋里的水燒得咕嚕咕嚕直冒泡;我也閑不住,趕緊拿了一把柴遞給奶奶。等爸爸把肉泥剁好,揪出一坨丟在清水中,若能浮起來,就是蒸魚糕的最佳時候了:把魚肉豬肉的肉泥揉在一起然后均勻地倒在蒸鍋里,成了厚約3厘米的薄餅,就蓋上蓋子,加大火力,靜候魚糕出爐了。此刻,每家都堅信,自己家蒸出的魚糕是最好吃的。不過實際上,等得最焦急的還數(shù)我們這些孩子們,早上特意不吃早飯,就等著這些魚糕。此刻的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咽著口水,眼巴巴地盯著蒸籠,不停地問道:“應(yīng)該熟了吧,怎么還不揭籠蓋?”
等魚糕的香味在屋前屋后飄散,就可以打開籠蓋了。嘴饞的我忍不住伸手在籠里揪了一塊,燙得我眼淚都出來了,又舍不得丟掉,趕緊放到嘴里,呲牙咧嘴地咽下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看著我這副模樣,眼淚都笑出來了。奶奶撫摸著我的頭,愛憐地說:“看,燙到了吧!魚糕還沒穿龍袍哩,慌什么,待會讓你吃個飽。”所謂的龍袍就是將打散的雞蛋黃均勻地涂到魚糕餅上,再蒸個三分鐘,雞蛋黃就像一件閃閃發(fā)光的龍袍一樣穿在了魚糕身上。
“出籠啦――”,蒸魚糕的人故意拉長了聲音,于是,幾個人便將魚糕一籠一籠搬下來,揭開蓋,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頓時彌漫在整個村莊里。我們又擁到魚糕跟前,圍著端糕的人打轉(zhuǎn)。爺爺先給我們小孩子切了一塊,我們都樂得不得了。剛出爐的魚糕亮著誘人的光澤,如一個身穿金袍的玉美人,讓人忍不住垂涎欲滴。馬上端到房間里分享起來,你塞給我一塊,我塞給你一塊,嘴饞的腮幫子漲得鼓鼓的,還不忘雙手各抓一塊,生怕被別人搶光了。頃刻,屋子里充滿快活的空氣,彌漫著魚糕的香味。
家鄉(xiāng)的魚糕,真的是令人唇齒生香,如果你有機會來我的家鄉(xiāng),一定記得要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