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院
祖母住的房子,土墻屋,院子也沒用水泥打平,也是一塊黃泥的模樣。我看著,似乎十分有韻味。
一踏進院里,便覺得剛剛跨的那一腳,似乎跨越了一個時代;仡^看,那些小樓洋房。向前看,這間破屋爛院。映入眼簾的,一片黃,黃得讓人淚濕衣襟。院里也是坑坑洼洼的,東一腳不平,西一腳踩踏的。圍墻好像是隨意堆的,像娃娃們玩沙子堆出來的,參差不齊,棱角不明。而那院前的一棵楊樹,挺得直直的,與這滿院子里的無精打采形成了鮮明對比。再往里走,有些像敦煌石窟的味道了。像沙漠里的城市,像干旱季節(jié)的村落,像從古至今還在的古物。多走幾步,就可以清楚看見土墻上的窟窿,一小個一小個,每一個的里面都像住了一個小生命。等太陽爬上屋頂的時候,愈發(fā)愈襯得滄桑了。它是經久不衰的古老院子,每一處都有它的故事。或許那兒曾經坐了個美麗的姑娘,又或許一個帥小伙子曾站在那。
起風的時候,是這黃泥院最有味道的時候。風沙卷著楊樹搖,有些群魔亂舞的意味。如果我描述得不夠好,請想想希臘或沙漠城市,有人穿著艷麗的衣裳,蒙著面紗在風里起舞,風奏的是新疆的曲子,旁邊可能還有仙人掌。這黃泥院,便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人想入非非。它便像沙漠,唯一的楊樹就是仙人掌,一個老太太在院子里曬東西。最美莫過于下雨的時候,院子里有些泥濘,電光打在黃土上,像有淡紫色的光芒。一場雨過去,黃泥院濕了好幾分,顏色也深了幾許,更有人間煙火的味道,而不是沙漠里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
它便是一個古字,一個蒼老的古字,穿過了兩世紀,留至今天,祖母仍然舍不得離開它,離開這個滄桑的黃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