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言:大地上的事情讀后感900字
這些在許多年前觸動我靈魂的文字,在此時讀來,仿佛是那么的不合時宜。當(dāng)我們的生活被ipad、iphone、微信、微博……這些關(guān)鍵詞所裹挾的時候,葦岸,永遠地滯留在上個世紀,甚至,更久遠的年代,為他所深愛的大地唱出生生不息的贊歌。在此時讀葦岸,恰如他所說,讀一本書,將滿是塵埃的頭腦洗干凈。
他與我們是那么的遙遠,然而,作為一個愛惜驢子與贊美羊群的憨厚的浪漫主義者,他與大地,又是多么親近。他對托爾斯泰的評論,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外在物象最直接的描寫,在反映與被反映之間是最短的距離,最自然的詞匯像流水那樣隨低地而行。
對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葦岸是一個細致入微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像科學(xué)家一樣觀察螞蟻、鳥雀、蜜蜂、星星、白樺林、玉米……他帶著一種科學(xué)精神描述螞蟻巢穴,“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城堡狀或松疏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仿佛大地開放的一只黑色花朵”。這樣的文字讓我想到法國人布封,熱烈的昆蟲愛好者。在《鳥的建筑》里,他像鳥類學(xué)家一樣向我們講解不同鳥類的各種筑巢方式。對于一年四時變化,他像一個氣象學(xué)家一樣,在每一個節(jié)氣的同一時刻,面對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記錄,帶著一種莊重的儀式感,以一位忠實的大地觀察者的身份存在。
不難看出,他筆下的大地,跟中國古詩中的自然相去甚遠。他沒有寄情山水的逍遙,也沒有身處田園的閑適。他筆下的大地,有關(guān)泥土,以及從泥土中誕生的生命。他說,能夠戰(zhàn)勝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透過葦岸那些樸素的文字看過去,我們看到的不是王維,不是李白,而是這樣一些閃爍的身影:梭羅、托爾斯泰、普利什文、紀伯倫、利奧波德……在謙卑、樸實、簡約、平淡,甚至可以說缺乏激情的文字中,他讓石頭回歸石頭,花朵成為花朵,物象回到它們自身。他具有這樣一種土地道德,用利奧波德的話來說,“土地道德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xiàn)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含著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正是懷有這種尊敬,對于人所避之的胡蜂的空巢,他說,“這是我的家徽,是神對我的獎勵。”他描寫白樺樹,“正與直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正是由于每棵樹都正直向上生長,它們各自占據(jù)的空間才不多,它們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則,在人類社會中也同樣適用。”他像梭羅一樣崇尚勞動與實干。他說自己有個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勞動一天。“每一個人都應(yīng)當(dāng)與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guān)系。勞動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fā)生基本的聯(lián)系。”
對于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破壞,他更多的是憂思和哀傷,沒有征討與激烈的攻擊,就連對抗,也是那溫和的慢生活,他說他行動的緩慢,正是與現(xiàn)代文明對抗。他吃素,為了減少對世界的掠取。這樣一個內(nèi)心溫柔的人,勢必被點滴的人性的溫暖所觸動。小鎮(zhèn)人在街上相遇,大都要伸出雙手握在一起,他把這尋常的一瞬,看作是小鎮(zhèn)的靈魂。
他的文字就是他靈魂的閃光。正是如此,它們是本色的,謙卑的,甚至,有時候是乏味的,中國文學(xué)里我們隨處可見的聰明、美景、意境、技藝、趣味等等,統(tǒng)統(tǒng)被他所摒棄,唯有他那與萬物榮辱與共的靈魂所散發(fā)的光芒閃爍。
他這樣描述放蜂人:“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單的人,他帶著他的蜂群,遠離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華,源源輸送給人間。他滯于現(xiàn)代化進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現(xiàn)在世界面前。他孤單的存在,同時是一種警示,告誡人類:在背離自然,追求繁榮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來歷和出世的故鄉(xiāng)。”
我想,這樣的描述,也恰適合他自己。如今,他已經(jīng)永遠地滯留于上個世紀,離我們越來越遠,他永遠也想象不出,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忙碌而貧瘠。因此,我們將越來越思念他,我們將一次次地,沿著他那像流水般隨低地而行的文字,溯流而上,去尋找失落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