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篇一: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陳穎
“五月天,是端午。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便是過端午的情景。
記憶中的端午節(jié),就在這江南明媚的色彩李,濕濕的雨季中緩緩而來。在江南煙雨中,那清涼的春雨淅淅瀝瀝的下著,伴著我們舒緩閑適地度過了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
我家鄉(xiāng)的習俗便是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我從來沒有忘記過。
五月初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爸爸說要吃粽子,一聽到吃的東西,我便有了興趣,對于爸爸提的自己包粽子這個要求也不屑一顧,不就是包粽子嗎?肯定難不倒我。聽別人說粽子包的好壞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細心程度,真不知道我會有什么杰作。雖表面上信心滿滿,可心里還是在打鼓,畢竟我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跑。
只見媽媽選擇好適合的粽葉,然后把糯米放在折疊好的粽葉里包好。接下來又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粽葉里,最后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看完了媽媽的示范,我就手忙亂腳的做了起來,先拿出三片長短相似的粽葉疊在一起,接著折成漏斗型,然后裝入糯米?墒抢щy來了,我把糯米放進去后,這些糯米又從糯米底部跑了出來。媽媽一看我手捧粽葉的動作,就知道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連忙說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個小洞。”聽罷,我趕緊把漏斗尖角捏緊,這下糯米就老實多了,全部呆在了粽葉里。
有了媽媽在一旁耐心的手把手教我,我也努力的學著。雖動作十分笨拙,可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包好了一個粽子?凑苁苤械倪@個粽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么好看,但在我眼里卻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我記憶中的鄉(xiāng)俗簡單卻歷史悠久,淳樸卻又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不舍和懷念,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華夏民族的一種精神。
我從來沒有忘記這節(jié)日,也沒有忘記這鄉(xiāng)俗。
【篇二: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秦春榮
四月的一個清晨,我迎著習習的晨風,隨著父母來到了那個古鎮(zhèn)。
東方灑下的一片霞光將古鎮(zhèn)籠罩,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雖然時間尚早,但古鎮(zhèn)內已有著不少零散的游客。顯然也是和我一樣慕名前來。
忽然,一股熟悉的清淡艾草香氣隨風飄來,使人心旌搖曳。我邁步向前,一家古樸的店鋪映入眼簾。此時,店牌下的攤位上,一籠青團剛剛出籠。只見一股裊裊升騰的熱氣,彌漫在光亮碧綠的青團上,沁人心脾。我忽地注意到手端蒸籠的是一個約莫七十歲的老奶奶,店內還有六七個老太太在忙里忙外。而店鋪前也已排上了不短的隊伍。見狀,我連忙拉住了父母,在店鋪前一起排隊。
輪到我們時,我學著之前的顧客,輕聲講道:“奶奶,來五個青團,豆沙餡的。”老奶奶聞此,用袋子從蒸籠里選了五個青團。青團不貴,只要兩元一個。我將錢遞給了老奶奶。還不忘說一聲:“謝謝。”老奶奶的臉上漾出了一絲笑意。
離開店鋪后,我立刻從袋子里取出一小個青團細細打量,青團在晨曦的照耀下宛如一枚綠寶石一般珠圓玉潤,晶瑩剔透。雖說按照傳統(tǒng)習俗,青團是得放涼了才吃的。但是我實在忍不住地咬了一口。頓時青團的糯韌綿軟與豆沙的甘甜細膩完美地交織在了一起,滿嘴留香。然而此時我的眉頭卻不禁緊蹙了起來。原因無他,這股味道為何那般熟悉?按道理說,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吃啊。又怎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啊,我想起來了,自己年幼時所住的那個巷子里,不就有賣青團的嗎?
思緒不禁飄到了那個破舊的小巷,那個只在清明時節(jié)才生意興隆的店鋪,如今怕早已人走茶涼了吧。不過,那淡淡的艾草香卻會被我銘記于心,只因那些青團曾溫暖過我的童年。
我從來沒有忘記。
艾草、豆沙就這樣交織在一起,散發(fā)出那獨有的春天氣息。
【篇三: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杭雨軒
天,灰蒙蒙的,有點冷。
上完課回家,風一陣陣的舞著,凌亂又尋不到方向,不由得打了幾個冷顫,脖子又往里面縮了縮。我沿著樓梯,一步三跨的走到了家門口,摸了摸腦袋,扁扁的;翻了翻包,還是扁扁的。一段記憶畫片在我腦海里閃過,我把它扔在床頭邊了!我撫額,對著門上演著獨角戲,我又使勁敲了敲門,無人應答,心中的希冀一點一點的消失。
“嘟--”,那頭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冰冷的提示音回蕩在耳邊,我向借電話的鄰居道了聲謝,并謝絕了她的熱情邀請,回到空蕩蕩的樓梯間,有一卷涼風襲來,我愣了愣,起身去把窗戶給關上了。
蹲坐在家門口,無事可做,隨手拿起背包里的教科書,只覺得乏味極了。意識似被涼風卷去了不少,困意漸漸涌上,頭似小雞啄米般一點一點的,手中的書也緩緩滑落到了膝蓋處,入了夢鄉(xiāng)。夢醒,睜開眼,入目的是鄰居的身影。她把電話遞給我,我開心的接過,“媽!你什么時候來接我,我沒帶鑰匙。”電話那頭的話語如一盆冷水從頭頂澆過,屋檐似的嘴角很快又隱了下來。
背起包,開了點窗,寒風拂過。風,有聲;心,靜極。
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大門口,推開門,看著由取暖器發(fā)出的暖黃色的光,心里平添了一份溫暖,身上的寒意也被取代,門衛(wèi)的伯伯迎我進了去,之前多次看到幾位老爺爺在這兒下象棋,伴著誘人的茶香。
一套精致的紫陶茶具擺在我面前,一雙手行云流水般的完成這一系列動作,陣陣茶香,撲鼻而來,手上已經(jīng)多了一杯熱騰騰的茶,抿了一口,很是香甜。股股白氣自下往上浮,如仙霧一般,遮住了視野,溫暖了冰冷的四肢。
心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暖和起來的。白駒過隙,時間就在一杯茶,一句句對話中流逝。
茶香充斥了一整個冬天,這個冬天不太冷。
我從來沒有忘記那個冬天!
【篇四: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張旻昱
寫完作業(yè)出了房門,發(fā)現(xiàn)陽臺上的燈還亮著。
家里有十分節(jié)儉的外公外婆,這種情況是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我走到陽臺上,見沒人,伸手想去關燈,卻被一人攔住,我抬頭一看,是剛才在房間里陪著我寫作業(yè)的媽媽。
“別關。”媽媽說。“向下看。”我向樓下望去,見樓下有兩位環(huán)衛(wèi)工人。一位是經(jīng)常看見在小區(qū)打掃衛(wèi)生的老爺爺,另一位應該是他的老伴。那位老奶奶拎了一個紅色的布袋,她從布袋里拿出一個鐵飯盒,把蓋子打開后將飯盒遞給那位老爺爺。老爺爺坐在花壇上,將掃地用的竹掃把斜靠在花壇邊,兩只手捧著飯盒吃了起來。借助燈光,依稀可以看到飯還冒著熱氣,應該是剛做好的飯。老爺爺一直埋頭吃飯,吃得很香。
“你慢點。”老奶奶看著老爺爺吃飯,笑著說。“誒。”老爺爺笑著應答。原本寂靜的夜晚因為這一問一答似乎變得生氣起來。兩人不時地也會有幾句交談,嘮嘮家常,也不時的傳來他們的笑聲。過了一會兒,老爺爺吃完了,將飯盒又遞給了老奶奶,老奶奶將蓋子蓋好,放回了原來的那個紅色的布袋。老爺爺先行起身,拿起剛才靠在花壇上的掃把,又轉過身來扶起老奶奶。兩位老人互相攙扶著向前走,皎潔的月光照在他們身上,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構成了一幅很美的畫卷。兩人慢慢消失在燈光的盡頭。
“你看,提供一盞燈,給別人帶來方便,不是很好嗎?”“可他們并不知道你在幫他們呀?”“這有什么關系?幫助別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幫助別人是不一定要對方知道,也不一定要受幫助的人報答的。”我點了點頭。從此以后,我都會在陽臺上留一盞燈,漸漸的就成了習慣。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從來沒有忘記,幫助別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
【篇五:從來不曾忘記作文】
曹姜棟
“就算長大了,也不會忘懷。”這是一部名為《再見我們的幼兒園》影片里的話。它又一次使我想起了幼兒園里的事。
有一次,我的幼兒園老師,把她兩歲的孩子帶到學校里玩。那次,是我陪她小孩的。我也因此第一次有了長大的感覺。
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后,天氣晴好,老師陪著我們一起玩。午后的暖陽灑在她的臉上,她一邊關注著遠處自己的小孩,一邊拉過我的手說:“你也是這個年紀過來的。”我還沒反應過來,“你遲早也會到我這個年紀的。”她轉頭看我,“長大之后會忘了我嗎。”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到諾言這種奇妙的事物。我下意識地加大了被她握住的手的小手的力度,鄭重,一字一句地說:“不論多大,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一刻,太陽靜默,小草靜默,空氣靜默,就連輕風也收斂了起來,似乎不愿破壞這小孩鄭重的承諾。到現(xiàn)在,我還能感受到她當時抱住我時手上的力道,以及傳進鼻子的帶著青草芬芳的香味。那天的陽光特別溫馨。
時隔多年,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吃晚飯。飯間,各自聊起了自己的幼兒園生涯。我笑著站起身,拿起手機走到外面。“喂,是湯老師嗎。”“是的,請問你是?”“湯老師,你應該聽得出我的聲音的。”她最后還是聽出了我的聲音。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很多,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過去,往事歷歷在目。那天的交流,基本都是她問我答。好像和湯老師談話的不是現(xiàn)在的我,而是那個每天盼著小點心,摔倒后會先看看周圍有沒有人來安慰,然后才會爬起來的,幼時的我。
大人總會自以為是地猜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業(yè)的加重,我們遲早會忘記幼兒園的朋友、生活。但他們不知道,小時候的一些生活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成了我們記憶的一部分。
《再見我們的幼兒園》影片的最后,康娜與洋武君生疏卻認真地完成了兩個人的畢園式。后來,康娜笑著和洋武君說,再見。打開門后,卻撲進老師的懷里哽咽著說:“那個,我沒哭。”
這是他們幾個好朋友的約定:一定不可以哭。愿我們也可以緊緊握住記憶中,那個最初的自己。
人就是這一樣一天天長大的,有些事一旦進入生活,從來就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