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冬至是哪一天?2020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有哪些傳統(tǒng)習(xí)俗?
20xx冬至是哪一天?20xx冬至是幾月幾日?
公歷:20xx年12月22日
農(nóng)歷:20xx年十一月初五 星期五
冬至(Winter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數(shù)九、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qū)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jié)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xí)r”,冬至節(jié),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jìn)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dāng)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2]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biāo)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xì)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xì)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dāng)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rèn)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qiáng),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xí)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冬至又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xí)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于唐宋,并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tuán)”,有粉團(tuán)和粉圓兩種,里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tuán),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泵耖g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tuán)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lǐng)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達(dá)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dāng)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fēng)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習(xí)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jié)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盡可能回家過節(jié)祭祖。一般的習(xí)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xiàn)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于醫(yī)圣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jié)為什么要吃餃子?”)現(xiàn)在北方的習(xí)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jié)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為“扁食”或“燙面餃”,并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xí)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面、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jù)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于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xí)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qū)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xí)r釀酒,認(rèn)為冬至?xí)r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節(jié)氣養(yǎng)生】
食宜多樣
冬至養(yǎng)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yǎng)的多樣化,身體的滋養(yǎng)需要多種營養(yǎng),所以冬至要養(yǎng)生就一定要保證飲食的多樣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適當(dāng)?shù)剡x擇一些高鈣食品。
食宜清淡
冬季養(yǎng)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飲食的清單,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現(xiàn)健康狀況,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xué)的養(yǎng)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質(zhì)、維生素、纖維素是多多攝入;糖類、脂肪、鹽是保證能少則少。
食宜溫?zé)崾燔?/p>
冬天的時候老年人脾胃比較虛弱,陽氣比較衰微,脾更是喜歡溫?zé)嵊憛捄,所以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溫?zé),這樣可以保護(hù)我們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東西的時候喜歡糯軟的,討厭冷硬的,所以是在吃東西的時候做到遵循養(yǎng)生原則,保證溫?zé)崾燔浀娘嬍硵z入,放棄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緩
冬至養(yǎng)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飲食的適度攝入,是讓飲食保持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太飽的話會給身體的消化系統(tǒng)帶來不利影響,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細(xì)嚼慢咽,是保證食物被充分地咀嚼,這樣不僅僅對脾胃比較好,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諺語】
【湖南冬至諺語】
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
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山東冬至諺語】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冬至無雨一冬晴。
【山西冬至諺語】
冬至西北風(fēng),來年干一春。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fēng)冷半冬。
【湖北冬至諺語】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有霜年有雪。
【廣西冬至諺語】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強(qiáng)北風(fēng),注意防霜凍。
【陜西冬至諺語】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浙江冬至諺語】
一年雨水看冬至。
冬至有霜,臘雪有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陰過冬至晴過年。
【黑龍江冬至諺語】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江西冬至諺語】
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
【廣東冬至諺語】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
【西藏冬至諺語】
冬至無雪刮大風(fēng),來年六月雨水多。
【遼寧冬至諺語】
冬至晴,春節(jié)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