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是菩提,菩提便是煩惱
佛門有句話:金屑雖貴,在眼亦翳啊。
而相反,曾經(jīng),人問曹山本寂:“世間什么最貴?”
本寂答:“死貓的頭。”
人問為何?曹山說:“因為從沒有人給之定過價錢!
事情確是這樣,貴的未必真貴,賤的未必真賤。舉一反三,大用的未必真大用,小用的未必真小用;成功的未必真成功,失敗的未必真失;得便宜的未必真得便宜,吃虧的未必真吃虧;快樂的未必真快樂,憂愁的未必真憂愁……
關鍵的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
就以苦樂來說:
玄奘大師以當高僧為樂,推辭了宰相之位。而慧琳大師以高僧之身,兼作宰相,樂此不彼,號稱黑衣宰相。
曾經(jīng),人讓馬祖選官,他卻偏偏去選佛,而后成就一代宗師。
有次,洞山問徒弟:“世間什么最苦?”
徒弟:“地獄最苦!
洞山說:“不對!
徒弟請求開示,洞山告訴他:“穿著僧衣,不明了大事,這樣最苦!
佛教常說:煩惱即菩提。反之,菩提弄不好也就成了煩惱。
趙州禪師對此很有體會,也很有辦法,他握明珠于手,黑來顯黑,白來顯白,能把一根草當佛的丈六金身使,也能把丈六金身的佛當一根草用。
為此,有人問趙州禪師:“煩惱是哪家的?”
趙州:“大家的!
那人問:“如何避免煩惱?”
趙州:“干嘛去避免!
是啊,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煩惱人人有之,何必去避免之。
如不避,煩惱來了,怎么辦?還是那句話:要保有平常心啊。
當年,趙州禪師未悟時,問南泉禪師:“什么是道?”
南泉答:“平常心是道!
趙州又問:“是否有目標可循?”
南泉又答:“有目標就錯。”
趙州不明白,再問:“無目標可循,又怎么知道呢?”
南泉再答:“得道之人,虛懷若谷,無滯無礙,無知無不知。”
確實如此,菩提也罷,煩惱也罷,來也罷,去也罷,關鍵還在看待的角度,還在對待的態(tài)度。我們凡夫不明此理,只執(zhí)自我,只執(zhí)己見,只執(zhí)己詞,必有歧見,豈不煩煩惱惱。
文偃禪師的看待角度與對待態(tài)度是—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以前如何,只問十五以后如何。禪人不知文偃意思。文偃提醒:日日是好日。
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如有一顆平常心,何愁煩惱不菩提,何愁人生不快樂。如無一顆平常心,只怕菩提也煩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