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墻下的選擇
她靜靜地坐在殘破的房間里,四周是布滿彈孔的墻壁。幾天天前,一群荷槍實彈的以色列士兵闖入她的家中搜查武裝分子,當他們的目光掃過患有腰傷的哥哥身上的繃帶時,槍聲頓起。血泊里,哥哥扭曲的身軀永遠地印入她的腦海,滾滾的淚珠滑過她潔白的紗布。那天,一個十六歲的阿拉伯少女鄭重地作出了她的選擇:“我再也不要當什么老師、護士了,我要成為一名哈馬斯戰(zhàn)士,消滅猶太人,為我的國家而戰(zhàn)。
他緩緩地走在送葬的隊伍中,四周是身著喪服的人群。幾天前,一個身綁炸彈的哈馬斯極端分子混入狂歡的派對中進行恐飾活動。當他的手猛然拉動引弦,爆炸聲穿透屋頂。廢墟里,姐姐痛苦的表情永遠地刻入了他的記億,憤怒的心幾欲跳出黑色的上衣。那天,一個十六歲的猶太少年鄭重地作出了他的選擇:“我年齡一滿,就去參軍,消滅阿拉伯人,為我的國家而戰(zhàn)!”
這樣的故事,每一大都在中東發(fā)生。伯利恒的圣山腳下,巴以邊界的隔離墻兩邊,如花如夢的男孩女孩,給自己選擇了一條條通向復仇與死亡的道路,令真主和上帝落下悲痛的淚水;蛟S,我們可以假設:有一天
男孩和女孩相遇。她純白色的紗布下是一排密密的炸彈,他綠色的貝蕾帽下是一雙兇聚的眼睛。不知是她先引爆炸彈還是他先射出子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埋葬他們的尸體時,又會有無數十六七歲的孩子作出與他們當年相同的選擇。就像一個復仇的輪回,繼續(xù)下去。
一個十六歲的女孩鄭重地寫下她的選擇:當她長大,她要背起行裝踏上中東的土地。她要在被推倒的隔離墻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座學校,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孩子在一起學習,讓仇恨的目光變成快樂的笑容,讓恨的種子成長為愛的大樹,讓兩個民族的未來通向理解與新生的道路,令真主和上帝對視,露出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