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實
哲人說,影響你行走的不是一雙鞋,而是一粒沙;同樣,遮住你視線的不是一堵墻,而是一縷煙。
眼睛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像一縷煙。想緊緊用手攥住,卻從手指間悄然滑開;想閉上嘴吞下肚,它卻調(diào)皮地從鼻孔中飄然逝去。它遠行天涯,近繚雙眼,而正是這種無形的物質(zhì),有時卻會困住我們放牧的心靈。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撥開心靈的迷霧,解放思想,敢于懷疑,最后才能實踐出真知。
解放思想,走出封閉
別里科夫膽小多疑,懷舊戀舊,自覺維護專制統(tǒng)治秩序,它不僅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自我封閉,還用那些規(guī)矩管轄別人,封閉別人,以致自己的生活中只有陰暗沒有光明,只有恐懼沒有歡樂,最后死于社會和自己設(shè)置的套子里。
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種種限制人的套子,更不乏自我封閉甘心生活在套子里并用這些套子約束他人的人。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只有打破封閉,解放思想,積極進取,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懷疑?發(fā)現(xiàn)
對郭沫若,對王若虛,對韓愈,盡管他們都是名人,但朱光潛不盲從,發(fā)表與他們不同的見解。郭沫若也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要用好一個字也是頗費周折,經(jīng)人提醒后,才知道用“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這種修改方法利用到其他的文句上,這說明郭老并未明白這種改法的道理。朱光潛先生糾正了他的說法,并且講出了一大篇道理。尤其韓愈對“推敲”的意見,似乎成了定論,獲得許多人的認同。朱先生卻提出相反的看法。品味語言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實踐出真知
克雷洛夫說過:“現(xiàn)實是花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志在用筆完成拿破侖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yè)的巴爾扎克,筆耕不輟,努力創(chuàng)作,辛苦耕耘,用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收獲了成功的果實。身陷囹圄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十年如一日,堅持鍛煉,用行動成就了自己的一段傳奇人生?v觀世界,大凡有成就者,無一不是腳踏實地,努力奮斗,用行動取得了自己輝煌的成就。而那些只說不做的空談家,卻湮沒在歷史的風沙中,被人遺忘。
其實,只要看破眼前的迷霧,我們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憑著心靈的感召,沿著北極星的指引的方向,不因為迷霧而猶豫不決,那么一定會達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這樣,迎接我們的才是一個不再被迷霧環(huán)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