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里的樹
告別了懵懂無知的幼兒年代,我越發(fā)意識到:我們都是公園里的樹。起碼大部分都是。
青春期的我們大都瘋狂。厭惡父母的嚴加管教,厭惡學(xué)校的唯成績論,厭惡一切一切所謂規(guī)矩的……就像野地里的樹,沒有人約束,沒有規(guī)矩的捆綁,絕對的自由,這才稱之為青春期男女的生活。
但,我不認為野地里的樹最后只能留在野地。
也許是我的青春期來得特別早,所以才會使我在高中階段與別人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不大相同。小時候父母在外面工作,我就被寄養(yǎng)在舅舅家,可能老爸老媽認為這對我來說應(yīng)該是最好的安排。可是,寄人籬下的滋味真的很讓人難受,特別是當(dāng)你有一個尖酸刻薄的舅母時。所以那時候我試過和一堆人一起掏鳥蛋,按別人家門鈴,甚至于打架都試過。也許是我的性格缺陷,但更多的,至今我依然認為是沒有人告訴過我這么做是不對的。
直到我上小學(xué)二年級,我才回到父母的身邊。那是我弟才剛剛兩歲半。我不習(xí)慣那里的一切:吃飯咋咋呼呼要被罵,睡得晚要被罵,成績不好要被罵,說話不分大小丶場合要被罵……現(xiàn)在想起來,幸虧那時候還小,不太明白恨這種概念。但對于那時的我,依舊造成了心靈上的沖擊:你們憑什么對我指手畫腳,之前不管我,現(xiàn)在終于想起我了,開始擺起父母的架子了,也不問我愿不愿意。這是我那時最直接的想法。
當(dāng)然,不是說沒有抗爭過的,要這么說,太不合常理。但是父母每日的苦口婆心,甚至于對我之前的放養(yǎng)的愧疚,都幫我洗腦了。我不認為他們對我所做的的安排都是對的,但是他們的確讓我重歸公園的樹的行列。比起之前兒時的玩伴,我的成長不是一點點。
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人與我的經(jīng)歷相似:一樣被放養(yǎng),一樣青春期提前,一樣被迫回歸規(guī)矩的行列。
也許你想做野地里的樹,那么請別忘記:你的父母仍在為你操心,這就是你今天必須要成長的原因。如果你想做公園里的樹,那么請你嘗試著到野地里走走,也不枉這一生。
我們都將因種種原因成為公園里的樹,不會不愿,只因有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