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三“格”
前陣子,馬來西亞發(fā)生了虐待華人事件。事件的主人翁——兩名中國女子,雖身在他國,但骨子里一直滿是中華民族的族格。她們上訴了,將馬國的警察告上了法庭。最終,她們勝訴了,就連馬國的總理也得到北京解釋。
看到她們的勝訴,看到她們那滿是中國人的人格。我便想到了晚清。想到了晚清,我便不住的傷心起來。
晚清,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最沒格的時代。
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皇帝卻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太后卻下令絞殺抗擊侵略者的義和團(tuán)。日艦取得黃海的制海權(quán),將入侵山東威海衛(wèi),李鴻章卻下了死令:“不得出海迎戰(zhàn)。”
于是,《北京條約》簽訂了。
北京成了國中之國。
中國臺灣成了游子。
中國的國格,在滿清這張可惡的嘴臉的“維護(hù)”下,應(yīng)證了一個成語“顏面掃地”。
誠然,中國的國格被滿清玩弄掉了。
失去了國格,中華民族的族格還在;失去了國格,中國人民的人格,比箭韌,比鋼堅(jiān)。
徐悲鴻在巴黎留學(xué)時,始終佩戴著有“我是中國人”字樣的木牌。
魯迅在日本求學(xué)時,未曾自卑。一直掛念著中國的屈辱,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不肯屈服于列強(qiáng),不肯屈從腐敗的清王朝,有骨氣的鐵錚錚的資產(chǎn)階級分子,建立了中華民國。
這就是中國人的族格,這就是中國人的人格,銳不可當(dāng),獨(dú)立于世界。不向惡勢力低頭,不向權(quán)貴彎腰,堅(jiān)強(qiáng)不息。
待中國人重新獲得國格的時候,是在新中國后。這新國格是無數(shù)中國人的人格凝成的,是中華民族的族格筑成的。
江水濤濤,車輪滾滾。我們傲立到當(dāng)代。這“傲”的不是傲氣,而是我們的傲骨。
我終于發(fā)覺了,到馬國旅游的中草藥國女子的行為,確實(shí)做對了。
因?yàn)橛形覀冎袊说娜烁,民族格和國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