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獨自開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優(yōu)美的詩句再次在耳邊回蕩,心中忽然泛起微微波瀾,瞬間就嗅到自然界那陣陣清香,青青山畔,寧靜湖邊——他們凌寒獨自開。
繁雜塵世間,有幾個人能如蓮般“出淤泥而不染”?有幾個人能如梅般“凌寒獨自開”?他們做到了,他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著一襲單薄的長袍,從發(fā)黃的線裝書里信步走來,靖節(jié)先生的一生從此定格,在菊花開遍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詩,在日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撫琴而長吟,日月之下,你獨上高樓,拋開世俗的期許,在青山流水間吟唱著氣勢恢宏的詩句,這是對世俗決絕的淡泊。靖節(jié)先生堅守自我的姿態(tài),詮釋了生命超然的極致。
竹林溪畔,攜一剪閑云,立一間茅屋,曰:夕風拂云齋。嫻靜一日心事,拂落一程埃塵。
“但令名節(jié)不墮地,身外區(qū)區(qū)復何求”身居高位的明代政治家于謙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時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稍有水旱災害則馬上上報。他的俸祿用在自己身上的極少,常常用來救濟貧窮的百姓。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特產(chǎn)去?”于謙甩甩兩只袖子吟道:“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后來,于謙遭人妒忌,被誣陷而死。抄家時,竟然“家無余資”,而皇帝賞賜給他的物品,絲毫未動。于謙以他的實際行動再次為我們演繹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真正含義。
人若簡單,快樂便會相隨;心若詩意,一切皆會美好。無需羨慕他人自己也是風景,留一顆素心在塵世,給流年一個淺淺的回眸,淡看人間煙火,細品歲月靜好,與世無爭,與塵污染,飄然物外,在一朵花開的時間里行走、休憩,讓純凈的念想貫穿人生,我自清歡,如此,便好。
在被功名利祿所遮蔽的今天“凌寒獨自開”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很好的詮釋。季羨林先生一生勤奮,筆耕不輟,可謂著作等身。晚年,他辭去民間封給他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他說:“桂冠一摘,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睔v經(jīng)十年文革動亂,被關牛棚,幾起幾落早已打磨掉身上殘留的浮華,不做鉆營投利之輩,保持一身正氣,行走世間。閱盡人間春光,千帆過盡,宛如新生,亦是至善。
泰戈爾說過,“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行走于當今的喧鬧繁雜間,我們在著力追求生命的絢麗時,更應追尋那一份寧靜悠然的心境,不忘留住內(nèi)心那一方靈臺明鏡。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窗外云卷云舒。靜心向暖,豈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