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2020年高考作文題目:“無用”實為“大用”
先賢早有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山袢硕嘁巡欢“無用”的“大用”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無用”實為“大用”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是莊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漫不經(jīng)心拒絕所謂的“無用”時,其實放棄了很多隱藏在“無用”后的“大用”。比方說,參加公益活動,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我們?nèi)谌肷鐣兄笥?再比如說閱讀名著,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豐富我們的閱歷有著大用。
請根據(jù)以上材料,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自擬標題;除詩歌外,文體自選;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用規(guī)范漢字書寫。
【文題解析】:先要提煉出材料中的三個概念:“無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guān)系,同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有些人看來有用,有些人看來無用,或者在此時無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謂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說的“無用”,可能關(guān)鍵時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談“無用”與“大用”之間的聯(lián)系。中國人喜歡從實用(功利)角度判斷有用還是無用,這就排斥了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所謂無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為什么人們不知無用之用展開,談無用之用的內(nèi)涵,談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關(guān)于“無用之用”的文本
莊子與惠施關(guān)于“無用”的辯論不只一次,我們先從最簡明扼要的談起。在《外物》中,惠施直接發(fā)難。原文大意如后:
惠施對莊子說:“你的言論都是無用的。”
莊子說:“懂得無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談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黃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處嗎?”
惠施說:“無用。”
莊子說:“那么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
以上這段數(shù)據(jù)在說什么?譬如一個年輕人在學校念書,這時學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對他都是無用的。但是如果把這些無用之地都消除的話,他在學校念書又是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為有用的學校至此也變成無用了。換言之,有用與無用之間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為它們是相互為用的。
因此,任何東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對地方。莊子在《逍遙游》與惠施再度談到類似的題材。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把他栽植成長,結(jié)出的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它來裝滿水,則它不夠堅固,無法負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開做成瓢,它又寬大得沒有水缸容得下。這葫蘆不可說不大,我卻因為它沒有用而打碎他。”
莊子說:“先生真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個擅長調(diào)制不讓手龜裂的藥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職業(yè)。有一位路過的客人聽說這件事。愿意出一百金購買他的藥方。他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而已,現(xiàn)在一旦賣出藥方就可以賺到一百金,就賣給他吧!這位客人拿了藥方,便去游說吳王。正好越國興兵來犯,吳王派他擔任將領(lǐng),冬天與越人在江上作戰(zhàn),結(jié)果大敗越人,并因而得到封地做為獎賞。”
他接著說:“能夠不讓手龜裂,所用的藥方是一樣的;但是有人獲賞封地,有人不得不繼續(xù)漂洗絲絮,這是因為所用之處不同啊!現(xiàn)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蘆,為什么不綁在身上當成腰舟,讓自己浮游于江湖之上,卻還要擔心水缸容不下它呢?可見先生的心思還是不夠通達啊!”
【優(yōu)秀作文】
“無用”實為“大用”
先賢早有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無用”的“大用”了。
看看身邊,學鋼琴繪畫是為了考級;上大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學英語是為了職稱、百萬國考大軍公務員熱…… 面對這樣“有用的學,沒用的不學”的教育,盧梭認為這樣“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華夏文明,浩浩湯湯,歷經(jīng)千年,儒家強調(diào)的“六藝”,至圣先師孔子認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傳統(tǒng)文化等直指精神內(nèi)核,看似幾乎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卻是精神領(lǐng)域、人文領(lǐng)域里的無價之寶。記得陳蔡斷糧時,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堅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正是這不足果腹的學術(shù)擎起東方新天地。當下人類苦苦經(jīng)營幾個世紀的啟蒙圣殿因“無用”而風雨飄搖,繁華聲浪中奏響文化挽歌,文學日漸式微。莫言在獲獎的采訪時說道,“文學不是糧食棉花……文學就像頭發(fā)。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連骨頭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來的是頭發(fā)……”“大用”正蘊藏在這些“無用”之事里。我們呼喚歷千年而不朽,穿透心靈,引領(lǐng)高貴靈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脈托爾斯泰隱綽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詩人荷爾德林的吟行;美國瓦爾登湖旁的梭羅;在“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馬克西姆…… 他們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個個時代。正所謂“無用之用”,甚至“無用大用”。當下現(xiàn)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會培養(yǎng)出幾百萬個細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熟讀《理想國》、《荷馬史詩》等富有人文素養(yǎng)的公民。這種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來的高墻任一萬個好萊塢也是擊不破的。正是“無用于事,卻有用于心”。
回到現(xiàn)實,“考大學是為了好工作,讀碩博是為了更好的工作”,這些想法過分強調(diào)“有用”,我們應該臉紅;“文科生不愛學數(shù)學,理科生學史哲多此一舉” 這些想法忽視“無用大用”。熟不知愛因斯坦鐘情小提琴,錢學森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也很高,恰是藝術(shù)的形象思維助力他們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強抽象思維培養(yǎng),理工科學生充實人文底蘊,無用之中蘊含著“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領(lǐng)悟到人生的真諦。
無用之用 是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