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長平冤趙括
歷史長河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顆小得不能再小的塵埃。
只不過是那不經(jīng)意的一瞥,幾千年就猶如彈指一揮間。
——題記
誰曾憶,萬軍從中,縱橫奔馳,奮勇殺敵。
只記下,有勇無謀,驕傲恣意,紙上談兵。、
趙括犯下的錯,被無數(shù)人饒有興致的談?wù)撨^,被無數(shù)人冷嘲熱諷地譏笑過,被無數(shù)史書叱責(zé)鞭撻過。然后猶如一個戛然而止的龐大夏末,開始潛移默化地逐漸降溫。他早已喪失盛夏的酷暑霸氣,已不再能騷動人心,溫度被秋風(fēng)攪和兩下就隨著殘葉飄落。
但這個錯誤卻被后人永久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修在成語字典中。
歷史上的趙括,難道真的是像書上說的那樣,僅會“紙上談兵“么?
誠然,在歷史的眼光中,趙括是一個只會夸夸其談而并沒有真正帶兵才能的人;在世人的印象里,趙括是一個從小背負(fù)著“神童“的光環(huán),實際上只是個揮霍著天才的笨蛋而已;甚至在趙括的母親心里,她的兒子也是不爭氣的,在他還未動身前,就向趙王上奏請求撤銷任命。
這樣一來,似乎長平一戰(zhàn)的失敗原因定是在這趙括身上了。他目光短淺,目中無人,不聽老將的忠勸,率軍輕入,搭上全軍四十萬人的性命。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秦國在歷經(jīng)商鞅變法后實力大增,趙國實力本身就無法與之抗衡;廉頗制定的消耗秦國兵馬的立意雖好,但趙軍仍也是外來之賓,時間一長,補給一樣跟不上,秦趙必定兩敗俱傷;而趙括雖率軍深入成為孤軍,但他們?nèi)栽趦?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苦條件下堅持了四十六天,趙括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停止廝殺,使秦軍傷亡慘重。
這一切的客觀主觀因素,為什么歷史和世人總是忽視而只是抓住了趙括的失誤呢?
一個決策的失誤意味著什么?
可以這么說:意味著長平之戰(zhàn)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的戰(zhàn)爭。
如果早派良將援軍協(xié)助廉頗而并非換將。
如果早日啟用合縱之策,使兵無后顧。
如果沒有如果,結(jié)局是不是會不一樣?
但是戰(zhàn)爭就是戰(zhàn)爭,它的字典里只有輸贏沒有如果。
多少年后,趙括嫡孫,東漢開國功臣馬援那句流傳千載并身體力行的“男兒當(dāng)要死于邊疆,以馬革裹尸還帶耳!庇至疃嗌倭紝㈨毭几袊@不已。
其實,這應(yīng)該也是趙括想說的吧,這句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并讓他的兒孫履行,若他泉下有知,他也是欣慰的吧!
即使被天下人詬病,然他一身傲骨不屈。
仍記得,長亭之外,殘陽之下,一抔干土,厚葬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