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那份童心
當我們脫下帶著花點的連衣裙換上昂貴奪目的大衣,為了顏面而不敢放聲大笑,認為與友人互相追逐玩鬧是稚愚之事時,我們滿懷自豪的說:我終于長大了。殊不知。在冥冥之中,已于那最初的自己愈行愈遠。
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一書中說:“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欲望與追求如上帝的禁果,人們往往舍棄單純的童心擁抱他的誘惑,結局便是墮落!蓖蹰_嶺用他那強有力的振聾發(fā)聵之語呼喚人們找回失去的那份童真。
然而仍有不少人渴望品嘗禁果的滋味。因百家講壇而為人熟知的于丹一開始還勤懇的講學傳教,可慢慢的隨著名聲的漸起,卻一味的圖謀商業(yè)利益,把講座視為搖錢樹,舍棄了本身的內涵。最終遭人以飛鞋的攻擊。于丹需要清醒,需要找回她失去的那顆單純勤廉之心,隱退對于她莫過于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呼喚那份逝去的童心。蔣勛先生一向熱愛孩子,他曾在《不忍傷害》中描寫了一個不忍傷害滿地桐花的小男孩令人為之動容;沈從文先生最愛回憶童年捉蟋蟀的樂事,也成為了《邊城》的創(chuàng)作源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同樣描繪了一個個童真童趣的生活場景。多一份單純,用孩提的眼光看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他人所無的快樂。
我們不能隨波逐流,被時代所沉淪。當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在耳邊想起時,我不禁捫心自問,隨著時間流逝的不僅是歲月,難道更不應該是那份童真嗎?如果我們能放下手中的包袱,放慢一點前進的腳步,仔仔細細的欣賞一下那滿地而落的桐花,那門前爬過的老桑樹,脫下華麗昂貴的大衣,大方的歡聲而笑,亦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
患得患失,人生無常,緊握那份童心,在物欲的潮水中扎穩(wěn)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