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頂
一個雨后初霽的春晨,我聽到了山的呼喚。
瑤家阿妹伴我踏著幽僻的小路走進碑記“茶坪嶺”上,觀賞瑤胞“司公”家珍藏的祭祖還愿圖,拜謁了盤王廟,又朝“羅仙嶺”旁資興縣“古八景”之一的“爐峰裊煙”走去。
凝眸遠望,這峰,剛從混混忳忳的迷醉中蘇醒,特別峻奇秀美。挺拔的莖,扁圓的頭,孤根突兀在陡峭狹窄的巖脊。它既象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挽著紫氣儼然騰空出世;又像乳乳青青的銅鑼菌,泛著幽香長在百丈崖巔;晴光紫氣中,它更像一只碩大的香爐,云煙裊裊,霧靄無際。
“爐峰裊煙”,人們稱之為“蘑菇巖”.“石菌山.”“香爐峰”。本縣貢生黃如潤有詩詠道“仿佛人間偉丈夫,全無倚著倩誰扶?片云頭上輕飄裊,躍入天門作御爐!笨h志記載:“爐峰者,縣(原資興縣城)三十里羅仙山脅出之枝山也”。
瑤民傳說,“羅仙嶺”又名“落仙嶺”。很久以前,相距五.六十里地的羅圍.橋口一帶來了個衙御奉命收租,農戶欲殺鵝款待,衙御萌生惻隱之心,掏錢買下。白鵝繞膝一圈,忽悠馱起新主子振翅而飛,落于花紅草綠的嶺上。從此,衙御淡泊紅塵,以鵝為伴,情歸山嶺。之后,接來兄弟,建剎蓋亭,終日修煉,三人得道成仙,為民驅邪司雨。
宜人的氣候,秀美的山川吸引瑤民和漢人相繼遷來定居。人們將“三仙”居住的三個山頭分別稱作“羅(落)仙”.“峰仙”.“巖仙”,稱祈雨的山洼地為“搖壟”。每逢干旱,山下百姓紛至沓來,燒香祭拜,使得云煙裊繞爐峰,香飄云天。祈雨者還將竹筒插入“搖壟”溪水,快速轉動,水從竹筒噴薄而出,霎時,電閃雷鳴,雨水嘩嘩淋落。
來到這里,果然養(yǎng)眼。真如古人描述的那樣——
“滿山結綠,莎草茸茸”。紅的.綠的.白得.紫的.黃的大大小小蘑菇撒落在郁郁芊芊的草叢.紅格英英的荊蓬里。
山地產(chǎn)出的優(yōu)質煤.大辣椒聞名遐邇。
這里,鐘靈毓秀,氣象萬千。峰爐巖石刻有砂列八卦圖,旁邊還有蓮花石.龜紋石和禪剎仙亭。狼煙飄渺的那一年,著名愛國宿將程子楷寧死不為日寇的“五斗米”而折腰,他寄情山石,鐫刻下隱逸的渴望:“仙人住所,萬古流芳”。其仙風道骨赫然躍于巖石上……
往事如煙。云悠悠,天清清。沉默的山崗,星星點點綴著起色花蕾,神秘而靜謐的叢林傳來鳥兒的聲音。我追尋古人“西望玲瓏邈畫圖,屏風幾迭勝香爐”的詩畫意境,沿荒蕪的山徑,走過搖壟,登上棋盤山.蓮花石.龜紋石…….,綺麗的山石風情驅走了旅途的勞頓。甜絲絲的清風,蕩滌了諸多塵世的苦惱煩悶。
踩著敗枝腐葉彌足爐峰巖下,云蒸霧繞,整個山峰好似飄游在香霧的海洋。若問山峰邊仙亭廟宇安在?惟見頹坍的斷墻.零落的瓦礫.青森的石磚。躬身掬一捧廢墟中濕漉漉的泥土,仿佛聞到廟宇里散發(fā)的陳年煙香。澗峽谷里,涓涓溪水叮咚叮咚地吟唱著古人清婉的詩句:
“仙鳥飛來晴靄靜,梵鐘敲斷暮云孤……”
沿嶙峋石峰攀援而上。依托凹凸的石塊和石壁中長出的裸根虬枝,我們的身體忽而伸展成“大”字,忽而拉長成“歲”字,緩緩移動,好不容易才攀上峰巔。
“哇,好大一朵石菌!”峰巔脊背上挺拔出酷似蘑菇的石柱,比一比高度,一米六幾的我還不及它的四分之一。小心翼翼地從石柱邊繞過去,峰脊上還有塊重疊而成的石墩,踏上石墩回頭橫觀石菌,它仿佛搖身一變成了一尊高爾基頭像。大文豪正聚精會神鳥瞰人間,注視著風起云涌。
順著大文豪的視線往下瞧。嗬,底下巉崖百丈,古柏擁翠,怪石林立。我想,幽幽壑谷,莫不是當年游擊隊員的避身之地?風嘯水吼,莫不是兵士吹響的沖鋒號角?
眼下,云歸溝壑,霧從壑底而升,一簇簇一襲襲沿峭壁裊裊升騰。
極目遠眺,山岱延延綿綿,云海茫茫,海天融成一色。我的心在起伏著.跌宕著……
這峰,雖不威壯,卻是一道堅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