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射的歷史
清晨,黃葉泣露,折射著晚秋的最后一縷陽光。
“歷史,就是集體性的記憶”,村上春樹在《1q84》中如是說。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收藏著一份不盡相同的歷史記憶,都持著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歷史觀念。我們都了解岳飛“精忠報國”的遠大抱負、秦檜“莫須有”的荒誕,都敬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也都深知唐朝的空前強盛、宋朝的極至繁榮,以及晚清的軟弱偷安?墒胫,歷史的背后,更多的是被折射之后的極悲與極喜,時間可以淡化甚至篡改人的記憶,也可以將客觀的歷史折射得五彩斑斕。極悲與極喜的歷史,只是對于那些單純的心而言,“過分單純,以至于失去了明辨是非能力的單純是一種孱弱”,所以,透過那些五彩斑斕的光芒,去看清歷史,才是一種明智。
歷史對李鴻章而言,是如此的不公,讓這位晚清的脊梁背負了太多的罵名,甚至一百多年來不曾改變。因為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他簽訂《辛丑條約》的賣國之恥,只著眼于他一手興辦的北洋海軍在甲午的覆滅,甚至將大清王朝的衰敗以至滅亡與李鴻章的個人過失相聯(lián)系,實在有失妥當。如果僅以個人的失敗來評價其一生,那么每個人都是失敗的,大多數(shù)人甚至不及李鴻章一絲一毫的成功,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責他呢?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對李鴻章如此評價。誠然,李鴻章的學識、遠見,在晚清可及之人屈指能數(shù)。只可惜在那個時逢“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現(xiàn)代文明與封建制度的矛盾達到了頂峰,以李一人之力,著實難以撐起晚清這艘將沉的木船。李鴻章曾游歷歐洲,與德國宰相俾斯麥深切地談到:“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可見李鴻章一片赤誠,心懷遠大抱負卻難以施展。在那樣一個思想保守的朝廷之中,墨守成規(guī)已深入骨髓,茍且偷安幾乎就是一種風尚。難以想象,李鴻章的任何遠見卓識在那時完全就是一種挑戰(zhàn),封建制度的病魔已侵入骨髓,大清王朝的滅亡,也就成了必然。
《辛丑條約》簽訂兩月后,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溘然辭世,他帶著無限的遺憾而去。他的光輝也都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湮滅在了歷史中,被歷史的塵埃不斷折射,只留下一縷黯淡而失真的光芒,被世人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