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荔枝的故事
是啊,我們真應(yīng)該想一想:“中國的巨大變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變化又是什么呢?”也許我生長在農(nóng)村,對外界接觸有限吧,我切實感受到了“民生改善”的變化巨大;不是么,這從我家吃荔枝的故事上就可略見一斑……
暑假時買了二斤荔枝,一家三口吃兩天還沒有吃完。當我要把剩下的兩顆荔枝扔掉時,爸爸阻止了我,給我講了他向?qū)W生家長討要荔枝的故事。
爸爸是個教師,素來有兩袖清風(fēng)的好口碑,怎么能向人要東西呢?我蠻有興致地笑著聽,可后來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了――
那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爸爸剛剛從地壟溝爬出來,有幸參加了教育工作。由于對工作的無比熱愛,他刻苦鉆研、認真?zhèn)湔n、搜集豐富的材料,把一篇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形象誘人,那些像爸爸一樣從未見過荔枝的北方學(xué)生,不禁口生津液,都心馳神往于荔枝的甘甜……
說來也巧,爸爸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就在講完課一周后的家訪時,他居然看到而且嘗到了荔枝。
原來,學(xué)生馮艷萍的爸爸當客運站的站長,可以說是學(xué)校所在那個小鎮(zhèn)中交際最廣、神通最大的人。他聽女兒說學(xué)“荔枝”一課中,老師講荔枝如何如何地好吃,就專門讓在海南的戰(zhàn)友托人空運捎回了幾斤荔枝。當知道期中考試后要家訪,就特意留了幾顆讓老師也嘗嘗鮮。
可能是因為“擋不住的誘惑”吧,爸爸居然一改矜持,忘記了自重,不僅吃了一顆,還仰著臉向人家要了兩顆。爸爸解釋說,要荔枝并不是為了滿足口福――其實,他半點也沒有體味到蘇軾吃荔枝時那種“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享受和神韻,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第二天騎自行車往返300里,能讓自己那已經(jīng)年逾古稀的父母在他們有生之年知道荔枝啥樣,嘗嘗荔枝啥味。
說到這兒,只見爸爸先是長嘆了兩聲,接著又說趕上了那個年代,自己因為兩顆荔枝就違背了“當教師要兩袖清風(fēng),決不拿學(xué)生一針半線”的誓言,居然向人家討要了東西……之后爸爸竟是一臉的無奈和凝重,眼睛直直地看著爺爺和奶奶的遺像,再就什么話也說不出了。
聽完爸爸的講述,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他那復(fù)雜的心情,但有一點我是知道的:爸爸所以向人討要荔枝,完全是為了爺爺奶奶,是身為中華男兒應(yīng)該努力去做的;我不覺得爸爸做錯了什么,那只能是當時經(jīng)濟狀況下所產(chǎn)生的畸形而美麗的行為罷了。唉,物質(zhì)生活條件,直接影響著精神文明啊!
如今不同了,連三歲的孩子都認識荔枝、吃過荔枝,也決不會再有教師放下矜持向?qū)W生家長討要荔枝了。究其原因,不言而喻:這是時代前進、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的民生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