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那一縷炊煙
人活一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nèi)ナ睾,但是在發(fā)展如此之快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在努力奔跑,他們卻不曾記得那些值得我們?nèi)ナ睾虻臇|西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被他們遺忘在風塵之中,但也有少數(shù)人寧愿停下腳步,靜靜地,守候心中的那一縷炊煙。
提起東晉詩人陶淵明,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他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一篇《桃花源記》,傾注了詩人畢生的幸酸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也曾為官數(shù)載,但因為受不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于是最終辭官歸田,不再過問世事。在為官期間,他也曾發(fā)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感嘆,表現(xiàn)出了他坦率的性格。在他做官的2019年期間,他時而出仕,時而隱歸,然而全都徹底失望了。這2019年來,對他來說,是一場迷夢,好在迷途知返,他感受到了那叮當流淌的溪流在呼喚他,新枝在向他招手,鄉(xiāng)鄰在向他微笑。等待他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隱居生活。田園風光,是如此美麗宜人,歡樂的鳥叫,和煦的春風,都給他的感情鍍上一層愉悅的色彩,復(fù)蘇了那一顆變得麻木了的心。他就在這美麗的田園風光中,守候著那一縷炊煙。
漢初的“商山四皓”,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周術(shù)、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已經(jīng)看穿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于是他們寧愿長期隱居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余,眉皓發(fā)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久聞其大名,請他們?yōu)楣俣痪芙^。他們寧愿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詩:“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边@是一種多么淡然的生活態(tài)度啊,他們也許是淡泊名利,但我覺得更多的是對緊張生活的一種回避。他們“伴漁樵。苫茅舍”,與自然的親近,得到的是一種自在人性的回歸。
由此可見,對這緊張生活有一種淡然的態(tài)度,會是多么有益。也許我們不能像古人那樣,一袖清風,兩耳清明,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那種回歸自然的心態(tài),學會放棄緊張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讓生命之花也可在緊張生活的田野處處開放,讓那顆守候曾經(jīng)炊煙的心重新回歸。
一份回歸自然的心態(tài),就是茫茫沙漠中的甘泉,給前行的人以沁爽;是烈烈夏日下的清風,給前行的人以清涼;是寒冬酷暑中的火把,給前行的人以溫暖。
學會回歸自然,學會在緊張生活中放棄,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自由,更是一種全身心放松的美麗,縷縷炊煙下期盼美好永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