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窗子,存好鏡子
每個人降生的時候,他的心里都會帶著一扇窗戶,幫助他放眼世界,觀看大千。所以我們都能觀察到,學會睜眼的嬰兒會睜大他水汪汪的眼睛觀察世界。當他們慢慢長大,他們的心里會多一面鏡子,幫助他們審視自己,改進自己。
只不過有時候,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的窗戶可能會蒙上一層灰,他們的鏡子可能被摔碎,所以他們會無法放眼世界、審視自己。他們會被關在一個狹小漆黑的房間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看不見自己。
擦亮心里的窗子,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
從前有一只青蛙一直住在井底,它看見井口有一只鳥氣喘吁吁地飛過,它問:“小鳥小鳥,這個世界才那么小,為什么你會飛得這么累呢?”,小鳥說:“這個世界明明很大呀,有廣袤的藍天,還有浩瀚的大海!鼻嗤苈牪欢,因為它的窗子只是一個小小的井口。這就是《秋水》中說的,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青蛙的窗子被“灰塵”所覆蓋,所以它會受到限制,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
青蛙如此,人亦如此,所謂“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說的就是這個。青蛙的窗子受到井口大小的限制,而人的窗子則會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為了不讓自己的窗子被灰塵所覆蓋,人們只有不斷的學習,開拓視野,在學習和實踐中把窗戶擦得更加明亮,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認識外面的世界。因為對知識的渴求,對世界的好奇,才使得人類的窗子不被蒙蔽,才使得人類社會進化成現在這樣的科技發(fā)達的社會。
存好心里的鏡子,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
假如你摔碎了一面鏡子,在鏡子的碎片中,你會無法看清完整的自己,而你牙縫里的菜葉恰恰可能避開鏡子的反射,于是你會覺得你很好看,你對自己很滿意,但你不會知道牙縫里的菜葉已經暴露在了其他人的眼睛里。
心里的鏡子,功能就和鏡子一樣。如果你摔碎了心里的鏡子,你會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認識不了完整的自己,然后無法改進自己,最后惹人討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強調的都是要懂得反省自己。要每天審視自己,才能不把心里的鏡子摔碎,從而不斷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正是人類懂的反省自己、審視自己,才會將文明開化,使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的和諧的社會。
窗子和鏡子,一樣都不能少,它們會幫助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正是因為有了它們,人類社會才會從原始的農耕社會進化到如今的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