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圓明園情結》有感
在夏宮里遇到它的時候,我正走過那荒廢的湖,那曾經(jīng)映著宮燈也映著戰(zhàn)火、蕩漾笙竹也蕩著槍炮。草已經(jīng)很綠,還有稻,遮掩著湖心湖岸的廢墟。那些木橋、亭橋、九孔橋在很久以前的戰(zhàn)火中毀掉,只有一座殘橋還拱著它石砌的背,毀了半邊,還有半邊。直到今天,連接著另一座園子的波浪,陰云沉沉,好像是寬闊的長袍下擺,正緩緩拂過這個以悲哀著稱于世的園子,而穿長袍的巨人無法望見它的面容。我就是在尋找巨人的一瞬間看到了它,看到荒蕪的湖邊有一個情結。
圓明園,這個曾經(jīng)藏著無數(shù)珍寶的皇宮花園就在英法聯(lián)軍的戰(zhàn)火中毀于一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造就了領土遭列強的瓜分,殖民。
那其實是一棵樹。曾經(jīng)是樹,現(xiàn)在只有根了。以前這些樹是很名貴的,連同那些石獸、華表和珊瑚。列強們能取走的都取走了,那些寶物出現(xiàn)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里,成為人們驚嘆的對象。這里只能看見樹根了,它的根須足夠健壯。百年風雨陪伴它們從土里冒出來又往土里扎進去,翻來覆去纏纏繞繞。它好像死了,仔細一看卻活著。發(fā)出新根來的是綠色,死死和老根纏在一起,結成結。那是一個解不開的結,除非用火或者是斧頭。看著它的時候我想,一個人經(jīng)歷了風流和劫難后還會留下什么?只有陷落么?或者只有荒廢和悲哀?這里曾經(jīng)金碧輝煌,歷經(jīng)滄海桑田,卻留下一個解不開的結。圓明園就像這棵樹,在陰云下纏繞著,無聲無息,它在世紀的滄海桑田中纏繞著,無聲無息。
渺渺兮予懷。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無能。但并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shù)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后、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于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馃龍A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后、軟弱就要被殖民、被壓迫、被剝削、被踐踏、被征服。面對以前的恥辱,我們沒有理由軟弱,更沒有理由屈服,面對圓明園的劫掠,是言無盡的,從百年前就開始書寫,寫過風流,寫過劫難,終將又寫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