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作文1000字
我想,蘇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一定是掉了淚的,滴落在酒杯中的淚水與酒水交融,一飲而盡,在心中泛濫成一片苦海,古往今來,借月抒懷似乎是文人墨客最熱衷的一種渲泄情感的方法,尤其是在離別之時遇逢中秋之月,那更是要朗聲悲抒,聲淚俱下,情郁于中,怎一個愁字了得?
但蘇軾到底是蘇軾。悲吟之余,他還有一種更為可貴的精神——豁達(dá)。
我毫不否認(rèn)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溫庭筠的“十二樓中月自明”,也不否認(rèn)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和李義山的“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但這些總是少了點什么的。杜甫有他的悲苦,溫庭筠有他的離愁,李白有他的鄉(xiāng)思,義山有他的沉郁。但蘇軾說:這些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又何必為了它捶胸頓足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便難全。
他們少的,正是東坡的這番豁達(dá)。
這首詞作于宋神宋熙寧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軾正好是39歲。39,這個數(shù)字對蘇軾而言似乎是一個不小的諷刺: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此時卻還是前路迷茫,不知所往。五年游宦,仕途失意。舉目無親的詞人在中秋之夜孑然一身。其間苦楚,也只有他自己知曉。但東坡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并沒有怨天尤人:官場險惡,既然宋神宗聽不進(jìn)我的勸諫,那就讓他王安石在朝中說去吧!愛妻和孩子都不在了,這是天命,也都隨他去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心中兼懷美好的向往,命運又能奈我何?
這便是東坡的豁達(dá)。然而,要做到這樣的豁達(dá)又談何容易?
項羽沒有做到豁達(dá),不然怎么會徘徊在江邊而不愿東渡?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項羽太重節(jié)操,大丈夫自當(dāng)能屈能伸,空有傲骨卻沒有胸襟的人又如何能成就霸業(yè);阮籍沒有做到豁達(dá),不然為何要駕車山林,窮途則哭;三毛沒有做到豁達(dá),失去荷西誠然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痛,但結(jié)束生命又能怎樣呢?于死者無益,于生者更是一種煎熬……
好了,已經(jīng)扯得太遠(yuǎn),還是回到蘇軾的這首詞上來吧。有人說,是命途的多舛造就了蘇軾和他的詞章,可我要說正是蘇的豁達(dá)成就了他自己。蘇軾的一生中多次被貶官,甚至在“烏臺詩案”中險些喪命,因而他的詞中也不乏一些清冷悲傷的格調(diào)。但可貴的是,在這些或冷清或蒼涼的詞句中,總能找到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而這也正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實,東坡你何必發(fā)問于天,多此一舉呢?只要懷有一片豁達(dá)的心境,人生何處不是明月的朗朗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