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日記范文:行者無疆
高中日記范文:行者無疆
對于“旅”,一直都存著一種莫可名狀的情愫。不單單只是看到聽到這個字時的激動,更有一種更深層的渴望。百
般渴望。
對于“旅”,我總是偏愛于將之與“行”搭配,覺得這是無法拆離的,這樣才是perfact match。固執(zhí)地認為“旅
游”與“旅行”是不一樣的,游只是一種娛樂方式,而行,則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如果一段旅程從頭到尾都是依賴車輪
子,看景透過車窗子,吃飯都下館子,那么這充其量也只是到過那里而已,既不可能在那兒留下點什么,那兒也沒在你
心里劃過什么痕跡,那這是富人閑人的一種消費方式而已,費錢又費時。
所以,不喜歡有旅游社跟著的旅游。
行走,在我心里神圣無比。不能拿物質(zhì)的游玩與其相提并論。
“每個人對旅行目標的選擇都不同,有鄉(xiāng)村田園的,有都市未央的;有山河湖海的,還有人文地理的。因為人總是
喜歡選擇那種遠離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地方,希望尋到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向往大漠的廣闊,憧憬古都的淵博,
迷戀江南的風月,以及寧靜小鎮(zhèn)的韻致……揚鞭策馬駝鈴古道,玉扇踟躇杏花南……
行走,當然不能只解釋為它最原始的——走路,但除卻一些必要的交通方式,我更偏向且推崇于它最原始的含義,
用腳步去到達一切我心向往之。盡管這不太現(xiàn)實。
我一直認為,只要腳步不停,心就會跳動不息,所以只要心不休息,腳步也永遠勞作。居無定所在人們眼里向來是
很落泊潦倒的生活景況,可在我這里,卻解讀成了能夠不受約束地不斷行走,這該是多么巨大的幸福!
因此一直苦惱于為何有畫家,有作家,有音樂家,而沒有旅行家。貌似有,卻不會是正職,除非你有強大的經(jīng)濟支
柱!有人向我推薦導游,我自己都討厭這種方式了,還會做導游么?況且這并不是重點,關鍵是,導游導的是不相同的
人去相同的一個地方,背著不管精不精彩都沒有人聽的文物背景介紹,追求著月績……這分明與我的理念背道而馳!
我總是在想,我的背囊里不可缺少的物件是什么?首先一定要有相機,菲林,還有畫筆,本本。我總覺得我很熱愛
藝術,沒錯,是很熱愛,我迷戀于按動快門,著迷于色彩,那去當個藝術家好啦。但我發(fā)現(xiàn)我在腦海里描繪我的藝術家
之路時,總是將它們運用于我的旅途上,伴隨我的腳步,見證旅途的點滴。我雖熱愛,但也只是輔助行走的副職而已。
不過這很好,并不相沖。
我曾在神游時無數(shù)次地考慮過,若我沒有經(jīng)濟來源,要如何靠近我心中的神圣?攝影師?畫師?設計師?還是像三
毛先生那樣四處游學?當然,三毛靠的是獎學金,而且這理由也絕對夠正當。所以,一直當學生也是相當不錯的吧。
愛讀秋雨先生和三毛先生的文字,他們都是行者。對于缺少行走經(jīng)驗的我來說,他們的行程是我望塵莫及的。他們
都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痕跡。三毛與荷西的撒哈拉,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我目前沒能力企及的,只好暫時借助前輩們
的視野。但只是暫時,
“順著腳印走罷,但不行,被人踩過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難走。只能用自己的腳,去走
一條新路。……千萬人走過了的,還會有千萬人走。只是,那兒不給你留下腳印,屬于你自己的腳印。……”
到目前為止,對于我的心向往之,也只是從別人口中了解到點滴?倳幸恍┡c自己的幻想大相徑庭,但,不管秦
淮如今哪般模樣,先保留 “秦淮河上尋槳聲”的意境就好;不管盛名之下如何難負,一切的大是大非,都待到我的腳步
踏足于其上再做評論。
從塞北草原到大漠戈壁,從珠穆郎瑪峰到帕米爾高原,從驚濤駭浪的大海到安靜寧和的雪窟,從西域匈奴的高超馬
技到大秦安息的奇淫巧計……那是一個我未接觸過的世界,有著怎樣濃厚的文化積淀。
‘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走。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
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