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看看手機又何妨(高三第八次作文示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紐約地鐵里,幾乎每個人都手捧著一本書。中國的地鐵里幾乎每個人都在看手機。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人們乘地鐵時,為了打發(fā)時光,一般都會看點什么。據(jù)媒體報道,歐美人喜歡在地鐵上看書;我們中國人乘地鐵,習慣看看手機。于是有人驚呼:西方人有文化,愛閱讀,中國人沒文化,只會玩手機。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西方的地鐵出現(xiàn)得早,人們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而中國的地鐵多數(shù)是在強大的互聯(lián)網時代才出現(xiàn)的,所以國人在地鐵上看手機的就多了。據(jù)說,德國人過去也是在地鐵上看書的,但自從偉大的華為公司對德國地鐵實行了網絡全覆蓋后,愛看書的德國人現(xiàn)在也多半都看手機了。而我清楚地記得,二十多年前在北京乘地鐵的時候,人們也都是看紙質書的。
希望大家多讀書是對的,但是不能以“書”的載體來衡量閱讀者的文化程度。比如說吧,中國文字最初是刻在甲骨上面的,后來出現(xiàn)了竹簡書,你不能說讀甲骨文的人就比讀竹簡書的人文化程度高;后來紙質書出現(xiàn)了,你當然也可以繼續(xù)抱著你的竹簡去學習,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由此說讀竹簡書的人一定比讀紙質書的人有文化。所以說,在地鐵上是用什么載體閱讀,是時代和技術使然,和文化素養(yǎng)沒關系。所以,用什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的是什么。你拿著本紙質的《花花公子》讀得入迷,我捧著個手機看尼采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能說我的文化素養(yǎng)比你差嗎?
有人說,手機閱讀是碎片化的,無法滿足人們對經典的需求。說這話的,一定是個對互聯(lián)網一無所知的人。在云存儲的時代,互聯(lián)網幾乎可以滿足你對任何經典的需要。我們就經常在互聯(lián)網上查詢木刻板的中國古代典籍影印本,迅捷無比,準確無比。
還有人認為,手機和互聯(lián)網帶給人們一種娛樂至上的生活態(tài)度,降低了人們的精神境界。這樣的說法也是偏頗的。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何況我們億萬的普通人?生活態(tài)度千姿百態(tài),精神境界各不相同,這正是人生最可愛的東西。手機和互聯(lián)網作為新型文化載體,既可以全方位地滿足人們對新信息攝入的渴求,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心理需求。上班路上,看看天氣預報,聽聽音樂,抖擻精神,迎接挑戰(zhàn),有何不可?下班歸來,看看電影,聽聽相聲,以解一天的疲乏,怎么就不行呢?高大上的思想是人生的一部分,娛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當然,我十分理解并且敬重喜歡閱讀紙質書的人們。那是一個田園牧歌的時代留給他們的夢幻般的生活記憶。紙質的書頁,油墨的香味,夕陽的光線,悠閑的心理,它是很多知識分子人生的一部分。我就是這樣的閱讀者之一,但我也同樣是充分享受手機和互聯(lián)網閱讀的閱讀者。
所謂書香,不是指書本身的香味,而是指書的內容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紙質書還是手機,您愿意看什么就看什么,咱們不把它和道德啊素養(yǎng)啊什么的聯(lián)系起來,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