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材料作文:裂罅之中方能有光透進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個缺了一角的圓很不快樂,他動身去找失落的一角。他一路滾動一路唱著歌,因為缺了一角,不能滾得很快,所以有時候會停下來跟小蟲說說話,或者聞聞花香,有時候超越甲蟲的車,有時候,甲蟲也超他。他穿過沼澤和叢林,他上山、下山。他找到過太大的、太小的、太方的、太尖的,就當他快要絕望的時候,突然找到了那個最適合自己的一角。他很高興,開始向前滾動,因為不再缺少什么,他越滾越快,快得停不下來。他不再能跟小蟲說話,也來不及聞聞花香,他快得蝴蝶不能在他身上落腳。于是,他停了下來,輕輕把那一角放下,從容地走開。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裂罅之中方能有光透進來
十全十美,誰不渴求?
但上天卻是公平的。
我們生活的地球它所運行的軌道從來不是一個圓,它也僅僅是一個橢圓。其實,地球本身它也從來不是一個正球體,它也僅僅是一個橢球體。正是在這種不規(guī)則的運行中,正是在這種不規(guī)則的球體上,卻有生命在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上天正是如此,造物正是如此,造化正是如此。
有一旅人,獨行數(shù)日,借一櫻桃樹干休憩。醒來后,四下看看,發(fā)現(xiàn)櫻桃樹的旁邊有一根南瓜藤曼,枝枝蔓蔓,卻也結(jié)出幾個碩大的南瓜。這個旅人心生感嘆,慨嘆造物不公,小小櫻桃卻生長于虬枝粗干之上,碩大的南瓜卻只能依托于數(shù)條細細藤蔓。不公啊不公。但是正在這個旅人凝神結(jié)想之時,一個熟透的櫻桃卻恰恰掉在了他的頭頂之上。這個旅人這才明白了自己的無知無畏,若是南瓜生長在樹上,砸在了他的頸項之上,等待他的豈非“滅頂之災(zāi)”?
上帝之德,歷歷可數(shù)。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自然豈可輕易更改?在人類眼里不合理,甚至不完美的,或許,上蒼另有安排?
終生走不下輪椅的霍金,或許更適合在輪椅之上靜靜思考宇宙和人生諸多的問題。輪椅之上的人生確實是殘缺的,是遺憾的,但是遠離喧嘩,獨享安靜;蛟S上帝另有深意?
貝多芬失聰,始有《命運交響曲》。瞎子阿炳目盲之人,《二泉映月》如詩如畫。史鐵生《我與地壇》等諸多華章彩構(gòu)也是在其雙腿殘廢之后創(chuàng)作而成。顧炎武“眇一目”,陳寅恪“臏一足”,許倬云小兒麻痹,康德“心胸狹窄”,雅斯貝爾斯“鼠肚雞腸”……
舉不勝舉,數(shù)不勝數(shù)。完美是什么?殘缺是什么?我們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我們追求完美,我們渴望完美,但是,除卻承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我們似別無選擇?
中國的過去是不完美的,中國的現(xiàn)在是不完美的,相信,中國的未來肯定也不是完美的。“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魯迅先生說這才是真正的猛士。中國目前的發(fā)展“又好又快”,正是這種直面和正視的結(jié)果。
世界上本沒有真正的圓,也沒有真正的方,更沒有真正的紅。辦法總是在困難中涌現(xiàn),激情總是在困境中誕生。否極泰來。
假花才是那樣完美。真花從來都是有缺陷的,但是,花氣襲人的從來不是前者,而只能是后者。
裂罅之中方能有光透進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朝詩人王灣早都認識及此。
一切盡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