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海狼的讀后感400字作文
讀后感:海狼的讀后感400字作文
老人很長時間沒有打到魚,終于打到了一條大魚,大魚把他拖著跑了三天。魚死。返航途中,鯊魚來吃死魚。老人不讓鯊魚吃,與其搏斗。歸港時,死魚被吃光,只剩下了脊骨的白線。
作者一直反復強調幾個關鍵詞語就是“堅持”、“搏斗”和“戰(zhàn)勝”。
“堅持”的含義在我看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當然是說,老人堅持做一個漁民,沒有任何轉業(yè)企圖,然后堅定地把魚打好,當然付出了很多代價。第二個層次是說,一個人要堅持地做一個人,不要放棄所從事的事業(yè)和人的本性,當然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也是眾說紛紜的一個問題。第三個層次是說,任何生物的堅持的精神都是強大的。比如說那條大馬林魚也是在負傷后三天流盡了身上的血,做盡了生命的堅持之后才死亡的,因此老人叫它“朋友”。
“搏斗”的含義在我看來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當然是說,老人與大馬林魚的持久戰(zhàn)。老人與鯊魚的搏斗。第二個層次是說,人與自然的斗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里面說,人的天性總是要和什么東西沖突的,所以人生來就是要和三種力量斗爭的,第一種就是人與自然的斗爭。這是西方的哲學,但是東方似乎就不這樣認為了,這個問題后面再說。第三個層次是說,任何兩個沖突事物之間的搏斗,一旦發(fā)生沖突,一定要用搏斗的方法解決,勝者為王敗者寇。
“戰(zhàn)勝”的含義當然也是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當然是說,大馬林魚被老人殺了,但是它用堅持贏得了老人的尊重,戰(zhàn)勝了這個富有攻擊性的老人的心。鯊魚把老人的魚吃了,但是老人認為他并沒有被打敗,也就是并沒有被戰(zhàn)勝。第二個層次就是說,從第一個層次可以看出,作者更欣賞精神層面的戰(zhàn)勝。第三個層次就是說,人定勝天,人類終將征服自然。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想到了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一條狼的腿被捕獸夾夾住,拼命掙扎后,不得已將自己的腿咬下逃生。我也想到了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些瓦礫堆中的孩子的現(xiàn)場截肢。那條狼,那些孩子們和老人其實一樣是硬漢!還記得聽父親說過,我們的鄰居在上山的時候被毒蛇咬了大腳趾頭,他拿起手中的鋤頭,馬上把大腳趾頭看了下來,黑血四濺。他也是硬漢!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硬漢?在我看來,作者想說,能夠戰(zhàn)勝自己內心軟弱的就是硬漢!但是究竟什么是硬?什么是軟?老子說過:“大剛至柔。”記得有一本講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書上說:“西方人崇尚石頭般的堅硬,而東方人欣賞水一樣的至柔。”假如有一個瓶子,將石頭放進去,它可能因為瓶頸過小而不得不摔得粉碎,而倘若將水灌到瓶子里,它的形狀就隨之改變。但是再將石頭和水從瓶子中拿出來的時候,石頭依然粉碎,但水完好無損,究竟是誰硬誰軟?
還有就是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今年的亞洲博鰲論壇上巴基斯坦總統(tǒng)穆沙拉夫有一次發(fā)言上說,西方人和自然是支配關系,而我們東方人卻提倡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其實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而且是“以天合人,而絕非以人合天。”我問過一些朋友就是“你覺得是人類擁有大地,還是大地擁有人類?”圣經上說:“上帝對人類說:‘世界是你們的。’”所以信奉基-督教的,也就是大部分的西方人或者像西方人那樣的人都想當然的覺得是人類擁有大地。但是我覺得,從宇宙上看地球,人類不過是大地的寄生蟲,誰擁有誰?恐怕是大地擁有一堆寄生蟲了吧。關于這個問題,羅素還這樣說過: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shù)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用,地球上肯定會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推崇競爭、開發(fā)、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種結局。若不借鑒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有指望了……我每天都希望西方文化的宣揚者能尊敬中國的文化。
說實話,海明威的這部小說特別適合那種“主角打不死”的好萊塢電影模式,事實上它也被拍成了電影。老人不死是幸運的,而且是萬幸的。不知道他這回打完魚之后,下回在海嘯中怎樣打魚呢?繼續(xù)硬下去嗎?堅強的老人是不是嘴里也叼著一個堅強的大馬林魚,就像那些冒死依然搶食大馬林魚的堅強的鯊魚一樣呢?那大馬林魚體內會有那個刺破他心中最軟處的魚鉤嗎?海明威是自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