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青春唱響
中國夢存在的地方,指尖掌心,三寸心房。它是每個中國人堅定恒久的信念,也許我們相隔甚遠,咫尺天涯艱險重重。不過還好,這份中國夢,同我們心手相連。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時常聽些古曲靜心凝神,《漢宮秋月》緩慢的節(jié)奏沉沉的癡纏在心里,只是過了很久才明白,那種情意叫做不舍。是王昭君,孤獨地待在漢宮的永巷深處。漢代的女子,似乎帷幕都拉開在永巷。天朝與匈奴和親,王昭君自愿請旨前往,從此,擔上民族重任,一別萬里。臨走的那天,她一身新妝,瀲滟漢宮亦隱不去她的美麗。深知自己的犧牲將會換來國家的安定。她一點兒不畏懼,微笑著任春風吹起她的斗篷,拜倒在漢元帝腳下。此去經年,一望關河蕭索,她的心中有很多不舍,生長多年的國家,還有漢家的曲裾襦裙。微笑著拜別了送行的眾人,扛起國家的命運,轉身。雁門關出多風云,地勢險要。漢武帝時的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在這里揚風馳騁抗擊匈奴,戰(zhàn)功赫赫。胭脂色的斗篷,青絲三千,還有一把四弦燒槽琵琶。她躍身上了馬,堅定地看著廣袤的草原,美艷剛烈。行過雁門關,從此這里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昭君出塞造就了三世國泰民安,作為一個中國人,她義無反顧的做出了貢獻,遙望青冢,我似乎能夠感覺到她轉身那一刻的堅定。指尖在琵琶弦上流連,她用一首曲子把離別揮灑漫天,就像荊軻臨行前漸離的擊筑聲猶在耳。若能換來國家安穩(wěn),百姓安樂,我信她不怨亦不悔。在她身上,我看見了這份中國夢,是堅定,是貢獻,是責任。
此去柳花如夢里 向來煙月是愁端
家住六朝山水,秦淮八艷給金陵文化添了一筆脂香彩箋的文學氣息!逗訓|夫人像》上的柳如是抹額束高髻,鳳釵垂流蘇,一身素白色的寬袖長裙襯的她身姿挺拔清名風雅,正如世人稱的“風骨嶒峻柳如是”。這是一個堅韌不拔的女子,她留下的詩作行間流露出因國家衰敗的憤懣之情和無比堅韌的意志。曾經柳如是和錢謙益的西湖絳云的靜美時光不長,甲胄之變,崇禎帝自縊于煤山。福王得勢做了弘光皇帝,可是不久清軍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為時一年的生命宣告結束,中國頓時成了滿清的天下。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掃蕩江南的種種慘象,內心悲憤不已,她勸錢謙益以死全節(jié),表示忠貞之心,錢謙益卻臨陣退縮了。只有在國難時,人心或黑或白顯而易見。相比于叛國求榮的權官,柳如是雖為煙花女子,這份氣節(jié)確是使人不住驚嘆的。北路風悲摧楊柳,南國月碎落荷塘。戰(zhàn)爭往往成就了一個人流芳百世。據說柳如是死后懸棺而葬,以遂其死后也不踐踩清朝土地之志。如果不能改變國破的現實,就讓自己堅守對祖國的情。讓這份中國夢,承載著清節(jié),忠全,堅守,回蕩在十里秦淮靜水,永生不滅。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
媒體上有時會報道流亡在國外的圓明園文物拍賣情況。19世紀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生生摧毀了一個存在了150年的時代的奇跡——圓明園,三天三夜的大火燒盡了傳世珍寶,卻掩不住英法聯軍強盜般的行為。面對歷史遺留的問題,國人在感到憤怒的同時不斷努力著,有匿名的商人出巨資買下拍賣的文物轉贈給國家。哪怕買下的東西只是當時滄海般的圓明園內的一粟,但我們看見了希望,是中國人心中的一絲安穩(wěn)和期盼。電影《十二生肖》的播出給我的感觸很大,主角jc和他的同伴們計劃并成功偷取了被拍賣的生肖銅首。中華文明遭到破壞的這段歷史,我們無力更改,但需要所有中國人正視歷史,只有使國家變得強盛才不會重現悲劇。打理一下自己的情緒,銘記中國夢,是努力,發(fā)展,愛國。
翻開史書,無數的人在為國家的生死存亡不懈努力著,哪怕他們身份低下,無權無財。現在,依舊有數不清的中國人續(xù)寫著亙古不變的信念,不忘中國夢。
中國夢,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