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遷徙
生命在于遷徙
許多人都會認為,安逸富足的生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誰又會愿意每天為生活而到處奔波,疲憊不堪呢?
在自然界中也能看到類似的現(xiàn)象。當寒冷的冬天來臨,有的動物會早早地儲備好食物,躲進洞穴,不必擔心外面的嚴寒,安逸地度過這寒冷的季節(jié);有的動物則成群結(jié)隊,從北方遷徙到遙遠的南方,去尋找到一個溫暖的地方過冬,盡管路途艱難。
前者保守,不愿意冒任何風險,它們相信前輩的忠告也許是他們未來的道路。而后者更勇于闖蕩,希望去探尋人生的真諦,它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決定人生的走向。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生存哲理,而我更傾向于后者。
東晉陶淵明筆下那遠離世俗的桃花源,給世人心中多了一份渴慕。人們渴望能有一個安逸、富足的世界,遠離污濁的官場,修整疲憊不已的心。然而作家張曉風卻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部劇本,偶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在享受所有平和安寧后,卻選擇毅然走出那里,回到世俗繁雜的武陵。他想“武陵不是天國,但在這里我可以思考天國。桃源的幸福取消了我思考的權(quán)力。”武陵人害怕將自己的生命束縛于桃源安逸的生活,害怕拘禁在所謂美滿中的心不再懂得人生與困苦黑暗斗爭的勇氣,不再擁有雖處逆境而猶“不墜青云之志”的歷煉。于是他決定離開那里,從此逃離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學,擁有的正是那種萬里遷徙、不畏艱難的拼搏精神。
如今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使每個人都能面臨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如果你沒有去嘗試過,那么你將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更不會知道自己的潛能,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前途。如果一個人能堅守一個行業(yè)一輩子,相信他會有所成就,在某個領(lǐng)域成為德高望重之人。但如果他不停地遷徙,或許會有更多的機會,人生會有更多的風景。遷徙使得人生更加富有挑戰(zhàn),使生命更加絢麗多彩。
對與遷徙的人來說,他們盡管付出了動蕩不安的代價,卻因此獲得了許多發(fā)展機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往往就是因為對動蕩不安的生活方式懷有深深的恐懼,才錯失了很多發(fā)展的機會。
動物們總在不停地飛行,所以它們生存得很好,過得很有意義。對人類而言,面對生活挑戰(zhàn),我們何不同樣擁有遷徙的生活態(tài)度,不斷拼搏,不斷進取,向著人生的目標勇于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