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素材
傳統(tǒng)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zhì)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xiàn)在只有在臺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guān)聯(lián)。"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nèi)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yǎng)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xiàn)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jīng)]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jīng)爛熟于心,幾乎都是群"拜經(jīng)教",他們對經(jīng)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jīng)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后果,近一個世紀后,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么是四書五經(jīng)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F(xiàn)在,舒乙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一家現(xiàn)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jīng)。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情之所鐘,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v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wù),也沒有權(quán)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洞髮W》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于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么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杰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馀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yè)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diào),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yǎng)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后,心靈或許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xiàn)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jīng)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么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zhí)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xiàn)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里跳起來。是的,傳統(tǒng)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于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jié)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shù)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后"這種工業(yè)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民俗文化素材
《鄉(xiāng)下紙牌》
在寂寞的日子里,忽然想起鄉(xiāng)下紙牌來,窄窄長長的那種,只有手指那么寬,一大把拿在手里,像拿著一朵菊花。一屋子的祖母、外祖母,每人手里拿著一朵菊花,無聲無息地坐在淅瀝的雨聲里,坐在蕭瑟的秋風中,一任白露、霜降這樣的節(jié)令在窗外飛逝。
很多上了年紀的鄉(xiāng)下女人迷戀紙牌,我祖母就是其中之一。她們稱之為抹紙牌,是抹,一點聲音也沒有。隨便找一處有天井的老房子就行,就在懸著腌肉、艾葉、粽葉的天井里擺開了桌子。紙牌拿在手里,黑白兩色套印著奇怪的圖案,咒語似的,神秘莫測。常見一個女人隔一段時間提一只元寶籃來一次,鬼頭鬼腦的,怕被人揭發(fā)販賣賭博用品。揭開藍布巾,才發(fā)現(xiàn)元寶籃里躺著一把把捆扎好的青色紙牌,像一捆捆小菜秧,也像豆腐店里的百頁。我祖母其實并不清閑,鄉(xiāng)下的祖母們都是這樣:如果是春天,她要趕早踩著露水去菜園,拔幾棵蒜,炒田螺或臘肉;采一把青菜苔,順手再捋一些青白的韭菜花,好給孫子炒蛋吃。她們年年月月如此,卻并不怨煩,因為有紙牌,日子便過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只是為了下午能平心靜氣地坐著抹紙牌;好像年輕時生兒育女的勞頓也只是一個過程,只是為了到晚年能靜靜地抹紙牌。
春天,雨亂燈昏的路上,老房子里到處都有抹紙牌的女人,杏花桃花開得有些撩人,田蛙跳到后門口來了。接下來是夏天,抹紙牌不行,天熱,蚊子也多。秋風一起,祖母們就笑了,六七十歲的老人喚著各自的乳名無聲無息地坐在一起。房頂上大雁正在往南飛,紅紅黃黃的烏桕葉落滿瓦溝,蜻蜓落在芝麻秸上,一只花蝴蝶飛進來,又從窗口飛出去。輸和贏都是次要的,日月能這樣靜悄悄地過,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紙牌也有吸引我們這些孩子的時候,比如她們用季節(jié)性的鄉(xiāng)土小吃作錢的替代品,到最后再換算成錢。春天,蠶豆上市,一顆蠶豆代表一分錢,秋天就用炒蠶豆或炒蠶豆,我有時候看到祖母面前蠶豆越來越少,替她著急,就偷吃別人的蠶豆,結(jié)果賬算不對引起她們互相埋怨。我還見她們用屋外盛開的桃花或秋天金黃的烏桕葉代替錢。特別是經(jīng)霜的烏桕葉子,金黃金黃的,真像金幣一樣。但有時候捎著黃葉的秋風會猛然破門而入,這時候牌桌往往大亂。冬天用得最多的是荸薺,紫紅的長著芽嘴的荸薺在小油燈下像畫家桌上的靜物一樣。我有時候也得到一顆,不吃,一直在手心里焐暖,然后荸薺連同我一起在祖母取暖的火桶上沉沉睡去。半夜開門回家,哇,一場雪下得好大啊!雪也是悄悄來的,雪光將我童年映照得像童話一樣純潔。
現(xiàn)在在江南一些鄉(xiāng)鎮(zhèn)上,偶爾還能看到那種鄉(xiāng)下紙牌,和青花瓷壇、桃紅紙包著的酥糖放在一起,像一些散亂的令人傷感的往事。每當我見到它們,總要想起我逝世多年的祖母,也總能聞到農(nóng)耕深處散發(fā)出來的鄉(xiāng)土芬芳。
民俗文化素材
《談“目連戲”》
吾鄉(xiāng)有一種民眾戲劇,名“目連戲”,或稱曰《目連救母》。每到夏天,城坊鄉(xiāng)村醵資演戲,以敬鬼神,禳災厲,并以自娛樂。所演之戲有徽班,亂彈高調(diào)等本地班;有“大戲”,有目連戲。末后一種為純民眾的,所演只有一出戲,即《目連救母》,所用言語系道地土話,所著服裝皆極簡陋陳舊,故俗稱衣冠不整為“目連行頭”。演戲的人皆非職業(yè)的優(yōu)伶,大抵系水村的農(nóng)夫,也有木工瓦匠舟子轎夫之流混雜其中,臨時組織成班,到了秋風起時,便即解散,各做自己的事去了。
這些場面中有名的,有“背瘋婦”,一人扮面如女子,胸前別著一老人頭,飾為老翁背其病媳而行。有“泥水作打墻”,瓦匠終于把自己封進墻里去。有“挑水”,訴說道:“當初說好的是十六文一擔,后來不知怎樣一弄,變成了一文十六擔。”所以挑了一天只有三文錢的工資。有“張蠻打爹”,張蠻的爹被打,對眾說道:“從前我們打爹的時候,爹逃了就算了,F(xiàn)在呢,爹逃了還是追著要打!”這正是常見的“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兩句話的最妙的通俗解釋。又有人走進富室廳堂里,見所掛堂幅高聲念道:“太陽出起紅繃繃,新婦滹浴公來張。公公唉,甮來張;婆婆也有哼,唔,‘唐伯虎題’!高雅,高雅!”
這些滑稽當然不很“高雅”,然而多是壯健的,與士流之扭捏不同,這可以說是民眾的滑稽趣味的特色。我們?nèi)鐝念^至尾地看目連戲一遍,可以了解不少的民間趣味和思想。這雖然是原始的為多,但實在是國民性的一斑,在我們的趣味思想上并不是絕無關(guān)系,所以我們知道一點也很有益處。
還有一層,在我們所知道的范圍以內(nèi),這是中國現(xiàn)存的唯一的宗教劇。因為目連戲的使人喜看的地方雖是其中的許多滑稽的場面,全本的目的卻顯然是在表揚佛法,仔細想起來說是水陸道場或道士的“煉度”的一種戲劇化也不為過。我們不知道在印度有無這種戲劇的宗教儀式,或者是在中國發(fā)生的國貨,也未可知,總之不愧為宗教劇之一樣,是很可注意的。滑稽分子的喧賓奪主,原是自然的趨勢,正如外國劇間狂言的發(fā)生一樣,也如僧道作法事時之唱生旦小戲同一情形罷。
可惜我十四歲時離開故鄉(xiāng),最近看見目連戲也已在二十年前,而且又只看了一小部分,所以記憶不清了。倘有篤志的學會,應該趁此刻舊風俗還未消滅的時期,資遣熟悉情形的人去調(diào)查一回,把腳本記錄下來,于學術(shù)方面當不無裨益。英國弗來則博士竭力提倡研究野蠻生活,以為南北極探險等還可以稍緩,因為那里的冰反正不見得就會融化。中國的蒙藏回苗各族生活固然大值得研究,就是本族里也很多可以研究的東西,或者可以說還沒有東西曾經(jīng)好好地整理研究過,現(xiàn)在只等研究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