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話題作文
魚兒告別池塘,你認為她會沒命?不,她在追求屬于自己的江河;鳥兒告別竹籠,你認為她會餓死?不,她在追求屬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別高山,你認為他會孤獨?不,他在追求屬于自己的天地……
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在嘗試告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說:告別是一種膽魄。
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為樂,吟唱為趣,似乎無意于征戰(zhàn),但他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早有出將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劉備不上演三顧茅廬,諸葛亮也終會登門自薦。因為他告別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艱苦卓越的政治斗爭,不失為一種膽魄。
陶淵明本為朝廷官員,但他厭棄官場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棄官隱居,放棄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他告別權(quán)貴,摒棄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懷,絕對是一種膽魄。
魯迅本來一直投身醫(yī)學,希望用治病來救中國,但他后來發(fā)現(xiàn)在中國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靈與思想的病魔,因此他棄醫(yī)從文,拿起筆桿這把利劍為中國人剔除心靈的傷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jié)也從筆尖中向外四射,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華。他告別醫(yī)學,走上了文學這條無止境之路,無疑是一種膽魄。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場上,應該說是戰(zhàn)場上,只是一個追求——盡力一戰(zhàn)。我告別一切雜念,置身于這戰(zhàn)場上,似乎看見了勝利的希望之光,這難道不是一種膽魄嗎?
魚兒告別池塘,可能面對干涸;鳥兒告別竹籠,可能面對死亡;石子告別高山,可能面對寂寥,但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們選擇了告別,閃耀著豪邁的膽魄之光,開始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簡評】 作者看問題別具匠心,他從告別本身發(fā)現(xiàn)了理趣——告別是一種膽魄。文章采用演繹推理的方法,先擺出自然界中的種種告別現(xiàn)象,然后歸納出結(jié)論;接著又列舉人類社會中的各類告別故事,順水推舟地得出結(jié)論:告別是一種膽魄。
作者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著手,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全文思路清晰,論理清楚,修辭恰當,語言較有內(nèi)涵。足見作者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
膽魄是指處理事情所具有的膽量、膽識和果斷的作風;诖耍T葛亮一例的闡述還有待斟酌,陶淵明歸隱田園也并非“尋求”“征程”。這些事實論證,還有待注意其針對性、語言表達的嚴密性。
告別英雄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華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澀苦,傷心忠烈悲入土,多少英雄都作了古。
汨羅江上,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行。江畔,身著華麗的儒者,頂著風,灌著酒,他為奸臣的排擠而不滿,他為楚王的昏庸而失望,他為楚國的滅亡而悲憤,他為自己的無能而羞愧。于是,縱身跳入滔滔江水中,狂風扯著他的衣裳,想留住這忠義之士,可是他失敗了。他想以死來喚醒國君,國民,國家,可是他也失敗了。嗚呼,忠臣兮,壯士兮,你走了,你精神長存,端午我會向你致敬。
同樣時間,同樣為國,同樣在水邊,同樣義無反顧。懷藏利刃,背向大風,吟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句,向朋友淚別。酒罷風起,送著這位一去不返的豪杰烈士,風嗚咽了,卷起沙塵以瀉心里的憤怒,壯士身影漸漸沒入風沙之中。嗚呼,烈士兮,義士兮,你走了,你不屈長在,易水旁會有一束我為你插的白菊。劈華雄,斗呂布,斬顏良,誅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等忠義;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何等智勇;刮骨療傷,敗走麥城,何等凄涼。你是中華不屈的兒女!悲壯兮,感慨兮,淚沾裳,桃園中,我將種下一株桃樹,領略引導你走向輝煌,走向死亡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