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文化的話題作文
名人效益有名人撐著,那么什么是名人呢?用一般的世俗觀念看:身后總有絡(luò)繹不絕的人群手執(zhí)筆記本(高級點兒的則是專用簽名簿),隨身帶有簽名筆,替認識的不認識的人,替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簽一個誰也看不懂,但很有個性的名字,或許可稱之為名人;一次出場費(或邀請費)高達數(shù)萬元,甚至可達幾十萬、幾百萬的人,也許可稱之為名人;身到何處(包括住宿、吃飯、游玩等等)總是星級,總有馬蜂似的記者們的提問,興許也可稱之為名人。名人就是這樣,他們一是有眾人捧著;二是有金錢堆著;三是有新聞?wù)f著。他們隨時有這么多理不清揮不去的麻煩,但他們樂此不疲。為了什么?千萬種的理由似乎都可說,但說自了就不好,也許這也是名人的“名”處之一。
名人帶來名人的效益,但又豈止對名人本身,有時也可肥了非名人,如名牌的擁有者。你瞧,某某名人代言了一種火腿腸,這火腿腸顯然就身價百倍了。某某名人天天晚上在熒屏上踢一腳足球后,喊一聲“雙鹿”,這“雙鹿”就是名牌了。雖然這位名人與雙鹿好像并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可他現(xiàn)在就這么一點也不客氣地做了,是雙鹿廠需要,還是他的無奈,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條是明顯的,即這位名人更紅了,再讓他出面來推銷冰箱,這冰箱就絕對是正宗的上品了。
于是乎,不名牌的變成了名牌,本來是名牌的就更加名牌。于是乎,名人效益就產(chǎn)生了。眾人跟著名人走,這一“走”,鈔票就大把大把地出手。于是乎,不少的財富流入到了笑呵呵的老板袋中。名人呢?我不知,但名人自己肯定是知道的。
名牌由于名人蓋住了熒屏,把住了眾人的從“名”心理,銷售之勢如驚濤駭浪般席卷神州大地。這可喜但也夾著某一種可悲,因為在這如浪的涌動中,人們忘卻了一樣最寶貴的財富——名著。
現(xiàn)在,人們不愿買名著了,偶爾買“之”也大多是去裝點門面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說不清托爾斯泰是干什么的?巴金是何許人?最近讀作家肖復(fù)興的觚獨的普希金》時,這種感嘆是越發(fā)多了。我們的人在不知道這些真正名人的同時,也不知道《紅與黑》,不曉得《子夜》 《悲慘世界》,所以《九三年》我在干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冶金書,這些不該出現(xiàn)的笑話也就出現(xiàn)了。
名著的價值遠非火腿腸、雙鹿所及,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大家識而未睹。我們這樣說不是講吃、用的東西不要。問題是我們對吃、用的向往有“逐日”之精力(“夸父追日”的執(zhí)著勁),為什么不對名著也顧一眼呢?我總想:有些名人是不“名”的,有些名牌也是不“名”的。要說真“名”人和真名牌,讀些名著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書讀多了,能夠真正地認識些名人和名牌。從這個意義看名著的閱讀應(yīng)該成為我們良好的時尚,至于對名著的宣傳,有關(guān)部門應(yīng)該將其列入議事日程。
點評
這篇文章有兩個特點:一是針對性強。作者思想敏銳善于抓住目前社會上注重名人效應(yīng)、忽視名著的文學(xué)價值的不良傾向進行論述,對名人效益重視過當(dāng)、名著被冷落的現(xiàn)象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二是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文章由名人談到名牌,由名人、名牌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聯(lián)想到名著,層層道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人感到有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性。用例簡明,說理透徹,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