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善良
德國的“善良教育”
(要重視善良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fā)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小動物是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xué)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yǎng)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xué)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從而使孩子們從小就有 “善待生命”的意識。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dǎo)、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fēng),為身有殘疾的同學(xué)排憂解難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zhì)”的一方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fù)以泄心頭之恨。但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dāng)時梅芙喂養(yǎng)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jīng)過一番“將心比心”后,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伙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飄落凡間的天使
(善良使人更美麗)
曾以影片《羅馬假日》勇奪奧斯卡影后的奧黛麗·赫本,不只擁有清麗脫俗的容貌、出眾的演技,還擁有一顆善良仁愛的心。她不僅為電影和時尚作出了貢獻,還為第三世界的孩子做了很多善事。
1988年至1993年,赫本擔(dān)任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她到過許多地方———埃塞俄比亞、蘇丹、土耳其、中非、南非、越南、索馬里,盡她所能幫助那些陷于貧窮和疾病中的孩子。赫本說:“我希望我的名氣可以用來幫助兒童。”她是最早披露索馬里兒童因旱災(zāi)和內(nèi)戰(zhàn)而遭遇悲慘境地的外國人士之一,也曾在埃塞俄比亞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臨死前,病痛中的赫本還念念不忘那些孩子,她說:“一個人總是要死的,我最依依不舍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第三世界那些被戰(zhàn)爭、干旱和饑餓困擾的兒童。”
赫本毫無疑問是一個出色的演員,她同時也以一個人道主義工作者的形象被人們銘記于心。善良和愛心使美麗的她更高貴、純潔,因此人們稱她為“飄落凡間的天使”。
成功后
。ㄉ屏嫉娜瞬攀亲顐ゴ蟮模
西班牙大作家洛佩·德·維加臨終時躺臥在床上。他的一生猶如電影般在他眼前流轉(zhuǎn)。他曾得到無數(shù)的成功與大量的掌聲。所寫的百余部戲劇都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他生活只是為了獲得成功,F(xiàn)在,到了生命的終點,他就不能感到快樂和滿意了嗎?
臨近死亡的最后時刻,他的主治醫(yī)生對他說:“您可以平安地去了。世界永遠不會忘掉您的,您必會列在歷史上的偉人之間。”
“親愛的醫(yī)生,”垂死者答說,“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一件事:在天主臺前只有心地善良寬厚的人是偉大的。我寧愿用我一生所獲得的掌聲來多換取一件善行。”
世界名曲的誕生
。ㄉ屏嫉某删停
1814年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街頭。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鋼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學(xué)去練鋼琴。他喜歡作曲,可是有時拮據(jù)得連作曲的紙都沒錢買。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為生計犯愁,忽然看見一家舊貨店旁站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手中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在叫賣。年輕人認出這個小孩曾在他教學(xué)的唱詩班當(dāng)過歌童,他頓時鼻子發(fā)酸,巨大的同情心驅(qū)使他不由自主地在單薄的衣衫里摸出了僅有的一點古爾盾,買下了那本舊書。年輕人邊走邊看那本書,竟發(fā)現(xiàn)其中有大詩人歌德的詩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誦,整個身心被詩的意境溶化了,一段清新而親切的旋律從靈魂深處飄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