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項羽,嘆劉邦--材料作文
悲項羽,嘆劉邦
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心理學上有一個“喬韓窗口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四塊領(lǐng)域:一塊是“公開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實的自我,這部分自己很了解,別人也很了解;第二塊是“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別人不了解的部分;第三塊是“盲目的自我”,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卻不了解;第四塊是“未知的自我”,是別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潛在部分,通過一些契機可以激發(fā)出來。
根據(jù)這段文字,請從“真實的自我”、“秘密的自我”、“盲目的自己”、“潛在的自我”中任選一個方面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悲項羽,嘆劉邦
高三(46)班 楊剛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此言誠哉。古之立大事者,亦必“知己知彼”,雖不能“知己知彼”,然賢士佐之,身自洗耳以恭聽,亦能達斯境,終成大業(yè),然違此言者,必敗也。
悲 項 羽
項王籍者,起兵民間,從叔父梁,攻營拔寨,一舉滅秦。時年少,名未立,虛心以納賢,收為已用。有賢士范增者,多謀,甚禮遇之,呼之為“亞父”。范增佐之,悉盡心力,故籍能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雖遭巨鹿之險,尤能破釜沉舟,力戰(zhàn)破之。然籍性驕固,常自以為是。人多其能則喜,人言其過則惡。籍體壯身魁,力能扛鼎,力膂過人,常以此自夸。自其滅秦,位列三軍之帥,其性益驕,寡納賢言,及至鴻門宴,范增諫其就席間而殺沛公,許之。然比沛公至,甚贊籍之能而言己之微。籍甚喜,竟不殺沛公,以至縱虎歸山,悔之晚矣。后范增見疑于籍,不被用,遂去。籍失賢佐,雖勇猛過人,然此匹夫之勇也,終敗于沛公,自剄烏江。
悲哉!有如此之勢,而終被滅,何也?太史有言曰“自矜功伐。”誠也。此亦不知已者也,終身死人手,何悲哉!
嘆 劉 邦
沛公劉邦者,起義兵于沛縣。后從項王,并力滅秦。沛公非有才德之賢,然其善納人言,慕賢招士,故人皆樂從之。蕭何者,沛公賢相也,甚信之。蕭何嘗薦韓信于沛公,曰:“此將才也,非三軍之帥不可委之。”沛公從其言。后韓信助沛公滅項王,其功甚大。有張良者,沛公之謀士也。沛公多用其謀,常破敵制勝。此三人者皆世間之奇才也,俱附沛公,樂為其所用。終助沛公滅項王,立劉氏百年基業(yè)。及至漢立,人號之曰“漢初三杰”。
沛公雖無才寡德,然竟破項王之兵,此何哉?吾意其知己之不足,故廣納賢士,聽其言而從其謀,以人之長補已之短,克項王,立漢業(yè),名傳后世,萬代瞻仰。
項王之敗,沛公之成,此其性異也。項王不知己而終敗,沛公知己而終成。由此觀之,欲立大事,必先知已。知己方能知彼,唯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不殆。孫子之言大矣!
簡評:
本文選取典型材料從反正兩方面例說,分析“盲目的自我”的危害性以及“清醒的自我”之于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性,持之有據(jù),對照鮮明,雖為成論,亦甚可嘉。且以文言寫成,幾無挑剔,筆力深厚,誠佳構(gòu)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