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素材大全(四)
“謝謝國王的信任,我一定畫好!
過后,戈雅把畫送給國王。國王一看,臉就拉長了,因為畫中他們?nèi)?4人,很多人沒有手!澳阍趺粗划6只手呢?”國王氣沖沖地說,“你把這些人的手補(bǔ)上!”戈雅搖搖頭,不吭一聲。
國王只好把弋雅轟走了,后來,別人問戈雅不畫手的原因,他說:“那些王子王孫都是白吃飯的人,只有嘴,沒有手,這是事實,我怎么能不顧這個事實呢?”
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侖軍官,發(fā)現(xiàn)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qiáng)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
“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xiàn)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草間偷活 一錢不值
秦檜賣國,雖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附敵,雖一代文學(xué)大家,也難抵消公眾所不齒的污點。二毛子、皇協(xié)軍、黑狗子等敗類,也無一不被釘?shù)綒v史的恥辱柱上。明末清初的才子吳梅村,先仕明,后仕清,做了貳臣后,不敢愿諒自己,悔恨交加,詩風(fēng)也一變而為蒼涼凄楚。其絕命詩中有云:“追往昔,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dāng)年沉呤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稱自己為一錢不值。這是失節(jié)者在民族氣節(jié)之旗下的戰(zhàn)栗。
她喪失了人格國格
據(jù)《瞭望》雜志1994年6期文章報道:“在某地一家‘三資’企業(yè),外商到屬下的工廠檢查,看到幾個青年女工在聊天。他很快走到一位正在說話的女工面前,二話沒說就扇了她一個耳光。事后有人告訴這位老板,今天機(jī)器大修,工人本可以不上班,那幾位女工留在工廠,是想看看有什么幫忙的。第二天,外商把挨耳光的女工叫到辦公室,也不說話,遞給她一封信便讓她出去,女工見到400元人民幣,心頭竊喜。女工的姐妹對外商也沒有義憤,反而羨慕被扇耳光的女工,認(rèn)為她撿了便宜!边@種喪失人格國格的現(xiàn)象令人作嘔。
勇敢
勇敢意味著付出,有時是金錢,有時是地位,有時是名譽,有時甚至是生命。這付出是深思熟慮后的決斷和義無反顧,因為勇敢的基礎(chǔ)是膽識,先有識,對人對事對前途對命運的獨特的見解,然后產(chǎn)生“膽”。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勇敢不同于激情中的不顧一切,它是根植在心中的穩(wěn)定持恒的人生品質(zhì),如經(jīng)冬不凋的松樹,四季常青。勇敢無所謂大小,凡是追求進(jìn)步追求真理追求正義的行為都是勇敢的行為。這種人也即是勇敢者。在戰(zhàn)場 上沖鋒陷陣奮不顧身的戰(zhàn)士是勇敢者,在事業(yè)中開拓進(jìn)取與困難作不懈斗爭的人是勇敢者,在成長里與自己的阻礙進(jìn)步的觀念欲望進(jìn)行堅決斗爭的人是勇敢者。流星也許稍縱即逝,但它能劃破夜空,給人類帶來光明。愿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奏出人生的最強(qiáng)音。
格言名句
勇敢是與深思和決斷為伍的。(俞吾金) 勇敢不在臂上,而在智慧上。(中國諺語)
我們應(yīng)該不僅把那對敵人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把那對自己的欲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德謨克利特)
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塞萬提斯)
出于虛榮心,好奇心,或者貪心去冒生命危險的人,不是勇敢的人。(列夫·托爾斯泰)
勇氣敢產(chǎn)生在斗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qiáng)抵抗中養(yǎng)成的。我們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qiáng)、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奧斯特洛夫斯基) 英勇精神是向往崇高目標(biāo)的人的財產(chǎn)。(福爾多烏西)
如果一個人的激情,無論在快樂還是苦惱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給的關(guān)于什么應(yīng)當(dāng)懼怕、什么不應(yīng)當(dāng) 懼怕的信條,那么我們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稱每個這樣的人為勇敢的人。(柏拉圖)
盡管無所畏懼的狂妄乃是無知愚昧的產(chǎn)兒,但是卻總能迷惑并左右許多愚人。甚至這種狂妄的盲勇有時還能嚇住許多智者——當(dāng)他們意志不夠堅強(qiáng)的時候。(弗·培根)
勇敢,是金錢買不到的。(拿破侖一世)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紅樓夢》)
尚勇的美德
中國人民對勇琥強(qiáng)悍的崇尚,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yuǎn)的古代,中國就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勇士!度龂萘x》中的關(guān)羽、張飛、趙云,《水滸傳》中的林沖、武松、李逵,都是從古至今中國人所喜愛的英雄人物。更值得驚喜的是,在《太平廣記》一書中,竟輯錄了幾十位驍勇之士,有“一身都是膽”的趙云,有“不探琥穴,安得虎子”、“呵叱而前,當(dāng)不能禁”的呂蒙,有“少有膽氣,跳走如飛”的楊大眼,有“應(yīng)命躍馬,負(fù)槍而進(jìn),必刺之于萬眾之中,人馬俱倒”的秦瓊,也有“著白衣,握戟橐鞬張弓大呼,所向披靡“的薛仁貴……”這些驍勇之士,也都是中國人所喜愛的英雄。
孔子論勇的真義
中國人并不欣賞那種匹夫之勇,那種魯莽之勇,那種蠻橫之勇,而是贊賞智、仁、勇相結(jié)合的勇。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受歡迎,是由于他們塑造出“奮不顧身,拔刀相助“的武俠。這些武俠人物,對貪官污吏、對不鴿理的黑暗現(xiàn)象進(jìn)行奮力反抗,不承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主持正義,講義氣,重感情,為朋友可以犧牲生命。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智、仁、勇的統(tǒng)一體。
不同的是,一般百姓僅憑自己的直觀感覺去欣賞英雄,而思想家們,則從理性的高度去思考“勇”,從理論上去總結(jié)什么是真正的勇。
孔子把勇作為高尚完美的君子所應(yīng)該具備的三種品質(zhì)之一。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經(jīng)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在他看來,智、仁、勇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有仁德之人是樂觀通達(dá)而沒有憂慮的,聰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迷惑的,勇敢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三者之中,仁是核心,知(智)是知仁,勇是行仁,因此,“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因為真正的勇敢是從仁義之心產(chǎn)生出來的,因此,有仁議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僅勇敢的人卻不一定有仁義之心。勇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絕非匹夫之勇。
荀子析勇
對勇進(jìn)行與更為細(xì)致分析的,是戰(zhàn)國時儒 家另一位著名學(xué)者荀子。他首先提出了“上勇”、“中勇”、“下勇”三個概念,并具體分析說:上勇、中勇、下勇,是三個層次不同的“勇”。天下有正道,有治理社會的準(zhǔn)則,為了捍衛(wèi)這種原則,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治世之道,敢于按先王的意旨而去實行;對上不因循于亂世之君,對下不隨從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之分;仁之所亡,無富貴之別;天下人了解他,便與天下人同苦樂;天下人不了解他,則巋然獨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這樣的人,就是上勇。這樣的上勇,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智、仁、勇的統(tǒng)一。
禮貌恭順,心意謙遜,重視信譽而輕視貨財,對于賢人敢于把他推舉上去重用,對于不肖之人,敢于把他撤下來去其職,這樣的人,就是中勇。
輕視人身而重視貨財,安于在禍患,而不管他人死活,也不管是非和對不對的實際情況,只是希望取勝別人,這樣的人,就是下勇。
荀子在另外的地方,又提出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爭奪飲食不知廉恥,不知是非,不躲避死傷,不畏懼眾強(qiáng),貪得無厭,兩眼只看到飲食,這是豬免狗之勇。做事只為獲利,爭奪貨財,不知辭讓,果敢而兇狠,兇猛貪婪而暴戾,貪得無厭,兩眼只盯著利,這是商人盜戝之勇。不怕死而兇暴,是小人之勇。這三種勇同,實際上也就是上文所說的“下勇”。為了捍衛(wèi)仁義即社會公德,不屈服于權(quán)勢,不顧及自己的私利,舉國一致反對,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愛惜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之勇。這樣的勇,也就是“上勇”。荀子崇尚的是“上勇”,反對的是“下勇”,因為下勇的人雖然智慧通達(dá),但不符合社會的法令制度;雖然明察善辨,但行為放肆邪僻;雖然勇敢而果斷,,但不按社會禮義去做,所以是“君子之所憎惡”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