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習(xí)慣作文
里三層外三層地裹著,從0℃左右的長沙坐著慢吞吞的1803列車,經(jīng)過二十來個小時的長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灣,回到了日夜相思的夢里水鄉(xiāng)。
回家那天已經(jīng)是臘月二十多,鄉(xiāng)中已經(jīng)處處張燈結(jié)彩,盡顯迎春之意,在這座海濱城中,卻是一點寒意也沒有,從下火車開始,我便將自己盡情地沉浸在這一直保持著二十多度氣溫的空氣中了,暖暖的冬,噢,溫暖的家鄉(xiāng),我回來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開始了忙活著準備過年,因小弟今年要復(fù)習(xí)高考,家中種種便由我這大姐當頭了。
大掃除、置年貨、買春聯(lián)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guī)湍棠烫犭u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學(xué),對家中種種習(xí)俗自是不甚熟知,對拜神游神之類更幾乎是一直排斥遠離,只知這里的人們將拜神與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須儀式里面,這個中有無數(shù)般規(guī)矩,村中家家戶戶必有懂得之人熟記,到日子時便相應(yīng)張羅。各村中設(shè)有土地公、石公、老爺廟等等,也自然有布場請靈的道士,為大家向神靈及先人請愿、還愿,年初正月里人們前來祈愿一年的平安順利、興旺發(fā)達,到年底自然是還愿謝恩的時候了。各家便選好日子,殺雞斬鴨,分別提到各個廟中,酬謝一年之風(fēng)調(diào)雨順。幾天下來提著雞和糕點,還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紙元寶,跟著奶奶走遍各大廟小廟,聽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詞,心底卻不時漾出對家鄉(xiāng)的無比依戀來,迷信也好,封建也罷,這些老人們謹記遵守了一輩子條條規(guī)矩,不正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表達嗎?村間蹣跚的腳步,吃素、燒香、禱告,那一跪一拜之間,包含著多少濃濃的思念!
在家過春節(jié),種種習(xí)俗過去和如今基本沒變。除夕團年,一家人中午吃過飯便分工貼春聯(lián),在各個房間放上兩根沒洗過土的蒜或是連頭拔起的胡蘿卜預(yù)示“一年到頭”的順意,然后是將全家打掃干凈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掃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后,長輩們開始派發(fā)利是,小孩子們輪流洗澡換上新衣一起去放煙花,大人們則是呆在家里,看著電視里的粵劇,到晚上便開著全部的燈通宵迎春,團坐在大廳吃點心、看電視、話家常,一過十二點便點燃買好的長長鞭炮再漸漸睡覺。正月初一起來后便互道恭喜,一起吃個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粵語音同“孫”)吉利。
按家中傳統(tǒng),到初二父親五個弟妹一起帶著全家過來與爺爺奶奶團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顯得很擠了,二十幾個人必定要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來圍著桌子吃飯,拉家常,好不熱鬧。
近日在電視上看到,廣州十萬摩托車大軍浩浩蕩蕩回鄉(xiāng)過年,我想,過年回家與親友團聚,不僅僅是人本性中對家的眷戀與歸屬感,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堅守。那些坐飛機、擠火車、騎摩托車,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們,如同祭拜祖先那樣,也是在完成一種文化儀式。
明天,我又將踏上開往長沙的列車,鄭重奔赴我的另一處心靈之鄉(xiāng),那里有我學(xué)識淵博的良師,有我風(fēng)華正茂的摯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邊的女兒又將走到遠方,盡享那方美麗多姿的風(fēng)景,但我也終會記得,再待春到時,回家過年。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么,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xiàn)在,各家都不怎么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