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學第一課觀后感日記
【20xx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日記】
篇一:我的中華驕傲
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中,主持人董卿分享了古典文學的浸潤,她說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展現(xiàn)著中國人的風骨,它永遠是我們的中華驕傲。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正是與作者之類的交流,閱讀是一個最富有智慧的精靈。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你走到哪里,它就會跟到哪里,不離不棄。它永遠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還記得小的時候,每每夜幕降臨,要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之前,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半臥在床頭,閱讀一本童話書,不用有精美的插畫,不用有華麗的包裝,也不用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他它只需要有充實的內(nèi)容就足夠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閱讀、對語文的喜愛之情也逐漸升溫。念小學的時候,課余時間還比較多,每個周日閑暇在家時,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隨手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書,坐在陽臺邊,靜靜的讀者著,不管樓下有什么聲音,在我看來都是噪音,我依然如癡如醉的在書海中遨游。有時,這樣一坐就是一整天,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餓,不知道渴,不知道困,不知道累;只知道書中有哪些人物,情節(jié)是怎樣發(fā)展的,和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
進入中學后,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閱讀長篇小說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幾乎都被數(shù)理化給霸占了?晌覍﹂喿x的熱愛卻沒有隨之減少,反而越來越濃厚,越來越想讀。我常忙里偷閑,在課間匆忙的讀上一兩篇幾百字的優(yōu)秀作文,就這樣我也很心滿意足。
從小就對閱讀格外感興趣的我就喜歡語文,在每次考試中,我最愛做的題就是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哪怕這篇文章我從來沒有和它見過面,我也不會怯場、不會害怕,很坦然的去面對。因為喜歡閱讀,所以不害怕;因為喜歡閱讀,所以很有自信;因為喜歡閱讀,所以很坦然面對。
只要用心去閱讀文學作品,用心去品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無窮的奧妙。
篇二:小窗口,大文化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于播出啦,由于很愛練字的原因,《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中讓我印象最深就是王寧老師講漢字的一段。
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小小的漢字非常神奇。它們像一群群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在方格上跳躍著,像一株株漂亮的小花朵一樣出現(xiàn)在你眼前;它們像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流過筆尖;它們像浩瀚的大海浮現(xiàn)在你的眼前。
中國的漢字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演變中可分為七大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在不同的時代用的字體形狀也不同。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是楷書和行書,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清楚,行書則是楷書的快寫體。
漢字的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象形字背后都藏著豐富的知識。例如象形字“休”就表示人靠在樹旁休息。我很喜歡漢字里很多有趣的字謎。如: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日)。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香)。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碧)。一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立)。像這樣的字謎還有很多。
篇三:向著目標前進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于9月1日21時播出啦,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
今年的舞臺被布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的造型,兩側是卷起的書邊,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簡直就是教室的模樣。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爺爺。他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已有六十余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人”,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
很多我們熟悉的中外名著都是通過許淵沖爺爺?shù)姆g才能為我們所熟知。他說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譯一頁紙,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也會半夜坐起,打著手電筒寫下想到的內(nèi)容,生怕第二天忘記。
許淵沖爺爺說:“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傳播到海外。”
我們做為年輕的學生,應該向許淵沖爺爺學習,為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向著目標前進。
篇四:漢字,我們的驕傲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于播出啦,今年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關于中華驕傲歷史書上寫了很多很多,如四大發(fā)明、精美的瓷器、絲綢等等。但我覺得漢字更有代表性。正如節(jié)日中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一筆一劃中涵蓋豐厚的歷史底蘊,漢字帶領我們感受過去,思考未來。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字,同時又是一種文化,它在中國傳承了數(shù)千年,蘊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保留了古人的思想。
漢字是一種擁有無限魅力的文字。日本、韓國等國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
漢字正在飛速向國外推廣,現(xiàn)在,美國有了“孔子學院”,許多美國人,都到那里去學習中國的漢字。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只有漢字才能獨享“藝術”這個詞。漢字能寫得像水滴滑過荷葉般輕柔,行書流暢,正楷端莊,而英語,只被束縛在四線格中,松也松不開。
漢字是有趣的,有的是象形字,模仿得惟妙惟肖,如“人”字,不正像一個人伸長了腿在走路嗎?還有的是諧間字,有地方口音的人,有時會因諧音鬧笑話。
所有的漢字都不是僵硬的符號,它們都有各自的含義。我看見“花朵”這兩個字,仿佛聞見了花兒的芳香,看見了花兒的美麗純潔。我看見了“綠草”這兩個字時,我好像站在綠油油的大草原上,一種清涼的感覺向我襲來,我仿佛觸到了小草,柔軟,舒適。當我看到“光”字,我便覺得有一道溫暖的光照射到我身上。暖暖的,柔柔的。我又瞧見了“愛”,一種朋友之間的、家人之間的,一種很溫暖的愛,把你包了起來。當你寫到“人”時,一股敬佩之情傳遍了我身上。
偉大的古人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漢字,讓人類文明得以傳承下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篇五:我們的驕傲之絲綢之路
總是想起那滿載輝煌的古道。跟著漢使張騫的駝隊,從長安出發(fā),飲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陽關。一路走來,歪歪斜斜的足跡,印滿歲月里不尋常的邂逅。
撫摸著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長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動秋天的根須,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遠天的歸鴻,我聽到了昭君出塞時那凄婉的琵琶聲,看到了蘇武牧羊時緊握的漢使旌節(jié);目睹了李廣自刎前憤怒成一團燃燒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駁的城墻,永遠地橫亙著。樓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絲綢路,像一顆疲倦的星辰,在銀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溫柔的綠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廈古雕樓的飛禽走獸,凝望著慘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幾堵斷壁殘垣在風沙中演繹著一個古城的興衰榮辱。遙想大漠絲綢路,孤傲地懸著它世紀的心思。就這樣獨步在磚石構成的豐碑上,已經(jīng)枯死的沙柳,佇立著怪影,印證著千年前的繁華。沒有盡頭的巷子啊!無數(shù)的門,無數(shù)聲“吱呀”,無數(shù)人們的身影。來了一撥又一撥,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漿洗的麻衣,難掩的一串漸遠的蹄聲……叮叮當當?shù)脑亣@里,有多少魂魄穿過黑夜的隧道,敲打歷史的回音壁。晨霧里睜開眼,絲綢之路的商人都閑坐成羅漢,無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礫。
西部大開發(fā)的步伐已經(jīng)啟動,而生態(tài)的步伐卻沒有以相應的速度推進。我希望我們的西部,不要成為絲綢之路。綠意全無,黃沙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