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的確切含義
蘇軾《赤壁賦》有“肴核既盡,杯盤狼藉”一句,某教材注:“[肴核]菜肴和果品!睂ⅰ半取苯忉尀椤安穗取,似不夠確切。
《說文•肉部》:“肴,啖也!倍斡癫米ⅲ骸爸^熟饋可啖之肉。”《楚辭•招魂》有“肴羞未通”,王逸注:“魚肉為肴!薄段倪x•枚乘(七發(fā))》有“肴糅錯該”“旨酒嘉肴”,張銑注:“肴,肉也。”在古代“肴”多指熟肉食。如:
(1)飲酒用千鐘,用肴宜盡千牛。(《論衡•語增》)
(2)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后漢書•費長房傳》)
“肴核”最早見于《詩•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肴核維旅!痹\乾先生《毛詩說》注曰:“肉曰肴,骨曰核!
“肴核”一詞在古代文獻中也歷來習(xí)見,其中“肴”是指熟肉食,不包括蔬菜、蛋品等,例如:
(3)金晷中坐,肴核四陳。(左思《蜀都賦》)
(4)含咀肴核,括囊流略。(南朝梁•王元禮《昭明太子哀冊文》)
(5)自今鱗介羽毛肴核眾品,非時月可采。(《宋書•明帝紀》)
(6)道人性復(fù)知愛客,每日烹茶供肴核。(清•方文《張道人園居歌》)
而“菜肴”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是“經(jīng)過烹調(diào)供下飯下酒的魚、肉、蛋品、蔬菜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除了指熟肉食外,還指蔬菜、蛋品,因此將“肴”注釋為“菜肴”不嚴密,會讓學(xué)生誤以為“肴”還包括蔬菜等食物。
一些大型工具書多收錄“肴核”一詞,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解釋多為“肉類和果類食品”,例句就選有“肴核既盡,杯盤狼藉”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