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作文5篇(快樂的端午節(jié))
1 雨色端午節(jié)作文
經(jīng)過昨晚下了一夜的暴雨,今天變得涼快了,連早上都沒做夢。 在陽臺上看到小區(qū)里排了一溜兒的婚車,雖然天空依然陰沉沉的,但婚車上點綴的鮮花讓小區(qū)充滿了喜慶。我家的曇花又掛著一朵花苞,如果晚上回家太晚,估計也看不到它盛開的瞬間。愛情有時也像曇花一樣,等不到你回味,就謝了。時間是個殘忍的殺手,不僅讓容顏蒼老,也會讓人心蒼老。 寫這些話,有詛咒的嫌疑,所以還是衷心祝福今天的那對新人白頭偕老。 爸爸打電話來說,老家今年的端午節(jié)可熱鬧了,不僅有龍舟賽,還有美食節(jié),其中以生魚片為主打節(jié)目。聽得我心里癢癢的,好想也回去看看,嘗嘗老家的生魚片,粉仔,糍粑,灰水粽、涼粉.......早就應(yīng)該這樣做了,郁江兩岸水土養(yǎng)人,如果推出手工作坊的美食和水文化旅游,應(yīng)該能把經(jīng)濟帶動起來的。其實老家那片半島型的土地,曾經(jīng)是我童年的天堂,那些連綿的青山,那些金黃的稻田,在夕陽中默默無語的古塔,還有鳴笛而來的渡船。我一直想寫一部以桂南風(fēng)土人情為主的小說,可是功底還不夠成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死而無憾。 昨天上午收到《西江月》兩本樣刊,看到自己的小說和詩歌變成鉛字,還是很開心的,我瀏覽了一下目錄,發(fā)現(xiàn)就我一個人用了筆名,不知道會不會給人矯情的感覺,但我想“耳朵”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我太喜歡音樂而已,與其他無關(guān)。連作協(xié)的黃自林先生,文聯(lián)的羅金陵主席他們也只記得我叫耳朵。 對了,明天是端午節(jié),不能不說一下粽子,學(xué)院的蘇阿姨給了我們十二個小粽子,很好吃。以前在老家習(xí)慣吃的是灰水粽,性涼,因為糯米用石灰水泡過,可以驅(qū)趕夏天帶來的濕氣,粽子還要沾著白糖吃,棕身以金黃、軟口而不粘為上等,曾祖母就是包粽子的能手。蘇阿姨包的是柳州地區(qū)的三角粽,有大肉和綠豆,屬于熱粽,味道不咸不膩,恰好。 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到底是屈原造就了端午節(jié),還是端午節(jié)造就了屈原?換到今天,我可不喜歡他,死,有時不一定是愛國的最好方式。
2快樂的端午節(jié)
過端午節(jié),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我就準備包了。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再把米放進去。 庇谑,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么?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并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
現(xiàn)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后把粽子放下去。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jié)就這么過去了,嘴里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fēng)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dāng)暑著來清。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
3有意義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在中國的民間節(jié)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jié)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diào),也很苦,不是過節(jié)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xiàn)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nèi),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jié)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jié)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jù)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jié)是快樂的,節(jié)日的氣氛也比現(xiàn)在濃。
4端午粽香飄滿堂
“耶,太棒了!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一大早醒來,翻看著日歷,興奮地叫喊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專門設(shè)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一天中,任夢常常吃粽子、劃龍舟……
嘿,說起粽子,說干就干!
上午,去超市里買來粽葉和江米,下午便統(tǒng)統(tǒng)搬上飯桌,開工啦!
在老媽的細心指導(dǎo)下,在我的笨拙操作下,我成功地包出了第一個粽子。雖說粽子是“面目全非”,但好歹還有粽子的大概形狀。
其間我也是遭受了屢次失敗,包了拆,拆了包。甚至還弄爛了好幾片嶄新的粽葉。說心疼也沒辦法,誰叫咱的技術(shù)不達標呢?
好容易把粽子“捏”到了一起,一股小小的喜悅感涌上心頭。
會包粽子了,我興奮不已,馬上拿起第二片粽葉,做成“斗”狀,往粽葉里填滿江米和配料,開始認真地包第二個粽子。我包粽子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稍不留神,錯誤就“竄”了進去,害得我還要把好不容易包好的粽子再拆了重新包……
包著包著,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法變得熟練了!于是,我嘗試著往里面添加各種各樣的餡兒,這樣粽子吃起來才會更加香美。
老媽切了幾塊肉,用醬油淹著。盆中的江米也浸透了發(fā)黑的老抽醬油。為什么要包肉餡兒的粽子呢?因為啊,我的老媽是浙江嘉興人。那里的肉粽子可是名揚四海。
嘿,看我的!我折、我填、我壓、我纏……就這樣,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雖說外觀無法跟外邊賣的冷凍粽子相比,卻吃著更安全,更放心。
一個、兩個、三個……放進鍋里的粽子越來越多,手里剩下的粽葉和江米是越來越少。看到這一成果,我真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十足地滿意。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粽葉全都包完了,粽子也有小半鍋了。然而,我不得不停下工來,把粽子煮上,靜靜地等待著美味出鍋……
到現(xiàn)在為止,粽子依然沒有出鍋。但我已聞到濃濃的棕香飄滿堂……
5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啦!端午啦!
真高興,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啦!每逢過端午,家鄉(xiāng)都會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的習(xí)慣。說起端午節(jié),它還有一段故事呢!
傳說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般,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然后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結(jié)果沒撈到,卻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xí)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中國的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jié)的習(xí)俗卻大同小異。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xí)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我真想對大詩人屈原說:“你雖然職位不高,但卻有著別人做不到的愛國之心,我敬佩你,更要向你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