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故事精選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hù)到京城參加進(jìn)士考試,結(jié)果沒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zhǔn)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hù)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覽。
崔護(hù)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覺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hù)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hù)一眼,問:“你是誰呀!干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hù)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yīng)試的舉子,名叫崔護(hù)。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hù)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hù)坐下休息,然后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hù)。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著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著崔護(hù)。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hù)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dá)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hù)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hù)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后,崔護(hù)忙于讀書應(yīng)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辈⒃谧詈笫鹕洗拮o(hù)之名,戀戀不舍地離去。
那么,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hù)的題詩,才知道崔護(hù)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hù)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臥床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hù)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nèi)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hù),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hù)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hù)便來到姑娘房中,哭著說:“姑娘,崔護(hù)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護(hù)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hù)。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后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艷遇或遇艷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梁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于近世,卻獨(dú)具一格,因而是聞名于長江一帶。但當(dāng)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rèn)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xiāng),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fēng)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jié),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里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蛟佒仃栵L(fēng)物。
篇四:坦腹東床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dǎo),導(dǎo)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dú)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dāng)時周凱的聲譽(yù)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yù)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dāng)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xué),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dāng)?shù)娜。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tài)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tài)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tài)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庇谑蔷桶雅畠涸S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zhí)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xué)生談?wù)撟髟娭,講到神韻時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云霧之中,東現(xiàn)一個頭,西現(xiàn)一個尾,有時則這里現(xiàn)一只腳爪,那里現(xiàn)幾片鱗甲,時隱時現(xiàn),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鱗”說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jī),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shù)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jī)械者必有機(jī)事,有機(jī)事者必有機(jī)心。機(jī)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游歷,回晉國途中,經(jīng)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wù)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里,雙手抱一只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jī)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wù)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說:“什么樣的機(jī)械?”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jī)關(guān),后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wù)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說,有機(jī)械的人一定有投機(jī)取巧之事,有機(jī)巧之事的,一定有機(jī)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著機(jī)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jī)械,我是恥于做這種事情!”
后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