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相送的歷史典故
典源出處
宋·陳舜俞 《廬山記》卷二:“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yuǎn)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yuǎn)師嘗送此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
釋義用法
晉僧慧 (一作惠) 遠(yuǎn)入廬山,居?xùn)|林寺,在山三十余年,為有道高僧,世人稱之為遠(yuǎn)公。據(jù)說他送客不過虎溪,過則虎吼。一次陶潛與陸修靜去看望他,臨別送客,三人談得投機(jī),不覺行過虎溪,彼此大笑。實(shí)則陸修靜至廬山時,慧遠(yuǎn)、陶潛已死二、三十年,三人共會顯屬后人附會之說。后以此典形容文人高士相聚敘談或相送。
用典形式
【過虎溪】 唐·李白:“笑別廬山遠(yuǎn),何煩過虎溪!
【虎溪遠(yuǎn)】 宋 ·張?jiān)桑骸扒逭劵⑾h(yuǎn),癡坐鹿門龐!
【長隔虎溪】 宋·范成大:“客塵長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勿過虎溪】 宋·陳與義:“慎勿過虎溪,曉霜侵杖屨!
【遠(yuǎn)公不出】 宋·蘇軾:“陶令思?xì)w久未成,遠(yuǎn)公不出但聞名!
【虎溪相送】 唐·孟浩然:“日暝辭遠(yuǎn)公,虎溪相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