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浦惟伊
“原諒是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而且一分錢都不要花。”這句話出自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guān)于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qū)的小女孩——弗蘭西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么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許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種調(diào)味料: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貧寒,在學(xué)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于為她打開。
古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她勇敢的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于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給她變得更堅強。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yōu)閯恿,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yǎng)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終身受益。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nèi)容就如同一首現(xiàn)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這本書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里,上著鎖,或是藏在床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仡^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里頭熔化。垃圾站不收沒有熔化的錫球,是因為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艉,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里,一人拎一只角,在街上拖著走,沿著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后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丑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鉆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nèi)サ穆飞希瑫龅娇帐侄鴼w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jīng)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F(xiàn)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么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F(xiàn)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仿佛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里的這棵“樹”指的是什么?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qū)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jīng)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所以我們應(yīng)該發(fā)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fā)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yīng)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xué)習(xí)。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么優(yōu)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yīng)該有這樣一棵“樹”
六年級:浦惟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