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世態(tài)百相圖
“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
“他只能呆呆地站在一旁。給人搔癢,人舒服了,感謝的卻是……”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體最高,……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
……
當你讀到這些語言的時候,你一定會在想,這是在寫哪個人呢?語言雖簡潔明了,卻不乏風趣形象。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這些語言不是寫某個人的,而是寫我們每人身體上都有的五指,你可能會驚訝得目瞪口呆了吧。不錯,上述的這些語言,就是摘自于豐子愷先生的《手指》。
《手指》一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他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tài)和性格,并通過手指,闡明了一個通俗易懂的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會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雖說是寫手指,但是,通讀全文,筆者卻從中讀出了一幅世態(tài)百相圖,每根手指似乎都代表了社會上的一類人。
先說大拇指。在《手指》一文中,大拇指的形象不算太美,甚至于有點丑陋:“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比欢,它卻最肯吃苦,拉琴、頂水、止血、擋物之類的重活苦活難活,統(tǒng)統(tǒng)由大拇指一人去承擔。然而,等到享受、待遇之類的好事,卻輪不到它了。看到大拇指這樣的付出與得到,筆者以為它到真有點范仲淹筆下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境界了。讀著描寫大拇指的這段文字,不知各位的腦海中,是否也會跟筆者一樣,突然冒出許許多多個人物形象來,是環(huán)衛(wèi)工人,還是建筑工人?是一線的礦工,還是眾多的民工?他們這些人,雖形象不美,服裝不整,在天熱之時,甚至還流著汗臭味;干的也是世界上最臟最苦最累的活。他們得到的,少而又少,甚至于只得勉強維持生計的報酬。然而,跟大拇指一樣,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試問,這個社會如果離開了這些人,能行嗎?這個社會會變成一個什么樣子?這類人,如果套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奶。
再說食指。推筆桿、排危險、打算盤、擰螺絲、解紐扣……雖有大拇指相助,也最終以食指為主。“他的工作雖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復雜。”僅僅這么一句話,我想大家就能想象出食指的光榮形象了吧。如果說大拇指憑著自己五大三粗、虎背熊腰形象,干的是體力活,流的是汗;那食指,憑借著自己的“心靈手巧”,干的是、技術活、腦力活,流的卻是血?萍脊ぷ髡、高級工程師、各類高級技術人員等,我想就如五指中的食指形象吧。當然,盡管這些人干的活,體力消耗不大,但危險性卻不小,有時甚至可以說比那些像大拇指樣的體力勞動者的危險性更大。不然,就不會有殫精竭慮、絞盡腦汁之類的說法了。有兩彈元勛”之稱的鄧稼先,不就是因工作過度勞累,受到核輻射而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嗎?盡管他干的并不是重體力活。
《手指》一文中,作者對五指的評價與看法,如果說唯一不帶有褒揚色彩,卻暗藏一點兒貶義情感的,就是中指。你看:“他永遠不受外物沖撞,所以曲線優(yōu)美,處處顯示著養(yǎng)尊處優(yōu)。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并不出力!∥飼r,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這物是他一人的功勞,其實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讓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為扶襯而已!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中指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出工不出力,喜好擺功,愛出風頭。更多時候,中指,它只是工作中的擺設、花瓶,沒有了它,不行;但有了它,也沒多大用。然而,沒有多大作用的中指,外表上卻是相貌堂堂,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在眾人眼里,它們身居要職,肩負重任,是五指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根。然而,如果真要他們說出干了點什么正經(jīng)事,到也并不見得說一定能說出個甲乙丙丁來。也正是因為在它們不俗外表,甚至于有點光輝形象的掩蓋下,平日里,中指最容易受到眾人的青睞,甚至于追捧。中指也最因此經(jīng)常自我感覺良好,洋洋得意,不亦樂乎。行文到此,我想,中指暗指我們目前社會中的哪一類人,我想聰明的讀者也應該能猜出個七八分了吧。
關于無名指與小指,一個“無名”、一個“小”,就直接地道出了它們最本質的特征!靶 ,不僅僅指它倆形體弱小,更多的是指它們在眾上眼里的作用渺;而“無名”,則指出了它在眾人心目中的印象不深,不太被人知曉,沒有人了解它,做人低調,甚至于連個名字沒有,只能以“無名”替代。它倆雖體態(tài)秀麗,樣子可愛,卻能力薄弱,不像中指、食指、大拇指那樣,能起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能力有限,因此,像無名指之類,干的也盡是一些不上檔次的事,如研脂粉、蘸藥末、戴戒指的雜活;而小指則更是渺小,掏耳朵、抹鼻涕等人家不要干的活,均由它統(tǒng)統(tǒng)承包。然而,無名指與小指雖能力不強,卻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掌門秘笈。在絲竹管弦上,就沒有別的手指可以替代它們了吧。再如,舞蹈演員表演的蘭花狀,不也是非無名指與小指莫屬嗎?由指及人,無名指與小指,更多的,指的是那些在文藝、教育、文化戰(zhàn)線上默默無聞卻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藝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雖不為人知,卻也不可或缺。
當然,豐子愷在《五指》一文中寫到的五指,也只是姿態(tài)與性格不同,沒有好差憎惡之別。所有手指如果能團結致,握成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力大無比。反之,如果缺了哪根,哪怕是你心目中認為的最不重要的一根,可能最終也會影響整個拳頭的整體實力。手指如此,人又何妨不是這樣呢?雖說人與人之間地位有高低之別,相貌有美丑之異,權力有大小之分,但如果作散沙狀,那肯定是不堪一擊;一旦能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那必將天下無敵,所向披靡。這點,我想已不必我在此多費筆墨,因為在我們共和國的歷史上已經(jīng)多次有事實證明。
筆者以為,由指及人,以物喻人,應該就是豐子愷先生之所以要寫《五指》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