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xiāng)》有感作文(3篇)
讀《故鄉(xiāng)》有感作文(1)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鄉(xiāng)》。讀了這本書,我心中頓時有了千萬個想法。于是,我打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在“回故鄉(xiāng)”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xiāng)回故鄉(xiāng)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xiāng)感慨萬分。
“在故鄉(xiāng)”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里,見到了母親后,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并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并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后,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xiàn)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里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并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于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離故鄉(xiāng)”中講述了“我”在走的路上,對自己所許的愿望??讓后輩“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感到渺茫……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的腐敗,中國清政府、國民黨政府的愚昧、落后、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dāng)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dǎo)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是多么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zhì)關(guān)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呀!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腐敗,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六年級:slng夏末
讀《故鄉(xiāng)》有感作文(2)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后,卻發(fā)現(xiàn)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為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并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著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著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后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著多么微妙的變化。∽兊氖情c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故鄉(xiāng)》中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xiāng)”和“眼前的故鄉(xiāng)”,兩方面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主題。這個對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對比描寫組成,包括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在語言、外貌、行動和心理上的對比;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圓規(guī)”的對比;少年閏土跟“我”的友誼與中年閏土跟“我”的隔膜的對比;“我”跟閏土的隔膜與宏兒想念水生的對比;以及蒼黃的天底下蕭瑟的荒村與月夜西瓜地的美景的對比,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對比,不僅表明在苦澀嚴峻的現(xiàn)實生活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悲涼心情,更抒發(fā)了對人與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從而充分表現(xiàn)了小說的主題。
雖然魯迅書上說他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沒有特別不開心的,但是他的心里還是挺舍不得那兒的,舍不得那兒的人們,舍不得那兒的環(huán)境。舍不得那兒的點點滴滴,他一定很痛苦,因為他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深愛自己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故鄉(xiāng)自己的祖國能快
點強大起來,人民富裕起來!
最后,魯迅通過自己的想法結(jié)束了這篇文章,他想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心中一定要時時裝著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祖國,因為她是我們永遠的母親!
六年級:鐘愛exo
讀《故鄉(xiāng)》有感作文(3)
我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那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充滿了溫馨與幸福,人們地位平等,安居樂業(yè)。但是,一想起魯迅先生筆下所描述的自己在舊社會中蕭索、黑暗的家鄉(xiāng),我不禁暗暗痛心。 在魯迅的心目中,故鄉(xiāng)是美好的,漂亮的。童年時他是一位地位尊貴、家境又好的少爺,在一個大院中成長。在一次祭祀中,他結(jié)識了忙月叫來管祭器的孩子——閏土。少年時朝氣蓬勃、見多識廣的閏土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童年記憶,但他在魯迅二十年后回鄉(xiāng)時所展現(xiàn)出的蒼老麻木卻也讓魯迅著實吃了一驚,多子、饑荒、苛稅等等生活壓力將他壓迫得遲鈍且畏懼生活,繁雜的禮教更是讓他與身為“老爺”的魯迅產(chǎn)生了不可打破的一層隔閡。不僅是閏土,加上魯迅的家人、當(dāng)年安分守己、年輕漂亮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都被封建社會那經(jīng)濟上的貧困、壓迫與精神上的摧殘折磨的叫苦不迭,便漸漸變得自私放縱,尖刻貪婪與麻木。 中國幾千年的舊制度舊文化和舊的理念到那時已經(jīng)腐朽,但又猶如一顆巨大的毒瘤,想要根除是非常困難的。那時老百姓沒有一個好的領(lǐng)頭人,再加上人們的心靈已被黑暗吞噬得所剩無幾,被尊卑、主仆的觀念侵蝕得遲鈍木訥,所以大家不敢改變,也沒有能力改變。所以,封建社會的制度就這樣毒害了人民那么多年,使中國農(nóng)村逐漸蕭條,破敗,人們無奈之中只好把愿望托付給那些不存在的佛啊神啊,對平等社會的渴望也就自然而然的灰飛煙滅。從碧綠的瓜田,深藍的天空,到蒼黃的天下,蕭索的荒村;從熱愛生活,無憂無慮的少年閏土,到悲哀痛苦、蒼老貧困的中年人;從與閏土是親密無間,情真意切的好朋友,到現(xiàn)在使用上“老爺”“磕頭”等詞的主仆身份……這一切,魯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說到這兒,我真的為魯迅與閏土那原先真真摯摯的友誼感到惋惜,如果不是社會上禮教的壓迫,他們的友誼本可以永遠保持下去。魯迅先生在目睹了人們被剝削摧殘下的慘況和中國農(nóng)村在辛亥革命的后期逐漸衰敗、破落后留下了篇尾那句啟悟人心的名言:“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認為,魯迅先生這是將“路”作為一個比喻,其實這個“路”象征著人們走向幸福與平等的革命之路,是人民百姓推翻帝國主義的成功之路。魯迅先生激勵人民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而不是空說空想。魯迅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開路者,拓荒者,他犀利的筆觸,就仿佛無形的武器,將敵人打得頭破血流,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指明了方向。 現(xiàn)在,我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這都是老一輩革命者打下的基礎(chǔ)與條件。所以我們新一代人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他們以生命為工具的勞動成果,學(xué)習(xí)他們的精神,也以便為以后的人們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社會。
六年級:青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