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
雨聲,蘊(yùn)含一種淡淡憂愁的詩意;聽雨,則是覺察人生苦悶后的灑脫。“簾外雨潺潺”。閉簾細(xì)聽窗外雨聲,猶能得雨之真味。細(xì)雨斜飛,無論飛落何處,隔窗聽來,皆似飄風(fēng)一般不知其所終。雨聲渺渺而帶哀色,似最能震顫心靈深處暗藏的憂傷心弦,而與之一起律動(dòng),一起搖撼著靈魂。人生的苦悶遂紛至沓來,心靈飽受淋漓之苦。此種雨聲帶來的感受雖不得意,但隱隱然自有一種淡而高遠(yuǎn)的孤清。似乎天地荒蕪,惟有淅瀝的雨聲與聽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雨聲不自覺地寄托了聽雨者絕對的孤獨(dú),而聽雨者呢,因雨聲自應(yīng)有不可言傳地一笑,是心有靈犀的會(huì)意,還是放開懷抱的歡暢?聽雨,最妙猶在深夜。夜色蒼茫,抹去了所有的顏色,遮掩了一切的亮光。窗外一切若無,惟有雨聲潺潺。張耳細(xì)聽,在無窮的暗夜里,真是清妙的天籟呀!如飛珠濺玉,聲聲滴在心靈的最敏銳處,給予聽雨者最直接地震蕩,像落葉飄風(fēng),像靜夜飛花,像寒山寺的鐘聲,像赤壁的劃然一嘯。夜雨瀟瀟,空階滴到明的惆悵都因這空靈的妙音而冰雪消融了。李義山吟詠,“留得殘荷聽雨聲”。真是悲秋后的曠達(dá)!聽雨,能聽出人生的一種況味來,又豈止留在殘荷上的一片雨聲。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shí)而淋淋漓漓,時(shí)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gè)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fēng)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tái)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gè)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jì),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水,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bào)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dān)。不能撲進(jìn)她的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