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說起張英,或許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但提起張廷玉,估計都是人人皆知。
張英是張廷玉的父親,字敦復(fù),安徽桐城人士,清康熙時期宰相,與其子張廷玉并稱“父子宰相”。他為人公正廉明,為官勤細謹慎,深得康熙信任?滴醴Q贊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fā)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墻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墻”,現(xiàn)按地契打墻有什么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yīng)該兩家都后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家具體事務(wù)就全都由老管家操辦。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的大總管,況且這樣建墻也有理有據(jù),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他去搭理。于是沿著葉家墻根砌起了新墻。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墻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惫芗铱戳诉@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墻,后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里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钡诙煸缟希瑥埣揖蛣邮植饓,后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墻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
張、葉兩家打的完全是一場不對稱的官司,張家出了張英這個在當朝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華殿大學(xué)士,葉家只是個教私塾的窮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論,張家按地契位置砌墻,也算不上恃強霸占。當時張英接到管家來信,不必寫什么對付葉秀才的強硬言詞,只需要讓管家向當?shù)氐胤焦倮舸騻招呼要他們“酌情辦理”或者“按律處置”,那些對當朝宰相唯恐巴結(jié)不上的地方官吏當然心領(lǐng)神會。但是張英沒有以強凌弱,反而讓自家的下人讓給葉家三尺地,采取了和睦相處,以仁愛待人的姿態(tài)。原本說的上是仇人的兩家卻因張英的一封信放下恩怨,從而使兩堵冰冷的墻壁之間有了溫度。這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啟示的:鄰里之間相互謙讓、相互諒解,就沒有什么問題解決不了。其實“六尺巷”精神也是“和諧”精神的體現(xiàn),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張英他為人公正廉明,對待家人也毫不含糊,他總是常常告誡自己孩子要做一個公正坦率、大公無私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教導(dǎo),張氏一族才會有“父子大學(xué)士”、“三世得“父子大學(xué)士”、“三世得謚”、“四世江蘇學(xué)政”、“五朝金榜題名”、“六代翰林”等曠世顯績,才能被人們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