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粹——京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存在百年卻依舊流行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可以把一個傳說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的唯妙唯俏呢?
那么先從乾隆皇帝的那場壽宴說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瞻嗍侵秆莼照{(diào)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這就是京劇的雛形。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xù)進入北京。漢戲,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cè)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guān)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徽調(diào)多為二黃調(diào)、高撥子、吹腔、四平調(diào)等,間或亦有西皮調(diào)、昆腔和弋腔;而漢調(diào)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diào)和二黃調(diào)。徽、漢兩班合作,兩調(diào)合流,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在京劇里,不同顏色的面具表現(xiàn)著不同的人物性格。
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運用夸張的畫法,把人物的性格特點直接寫到了臉上,這也是京劇為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劇所表演的內(nèi)容也有很多。比如《霸王別姬》、《智取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劇是一個非常貼人心的戲種,不論你是坐在鄉(xiāng)間大院里觀看,還是坐在專門的劇院里看,都別有一番風味,演的內(nèi)容更是讓你看幾遍都不過癮。
京劇,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前發(fā)展,經(jīng)歷無數(shù)苦難,并且挺了下來,慢慢有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讓許多人愛上,不知不覺就變成了中華人民最愛看的戲劇,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成為中國的國粹的!